面对一些新人提问如何才能把一壶咖啡冲好时,前街总是强调重点应该先放在参数上,找到合适的水质、水温、研磨度、粉水比例,然后让总萃取时间落在2分钟左右,那么咖啡基本就能表现出不错的风味。
当我们对这些参数已经熟门熟路,想进阶学习继续“深造”手冲技法的话,注水方式就是咱们要面对的问题了。比如你买了一包心仪的咖啡豆,明明用了一样的水质、参数和滤杯,但你和朋友冲出来咖啡却有着明显区别,这就说明是你们的注水风格大不一样所导致。
拥有这种风格的注水习惯往往流量很大,水流呈弯曲的弧线,同时绕圈范围也大且快,像“甩水法”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动作十分潇洒。冲煮者利用加大手腕的摆动幅度,壶嘴在液面上方快速绕圈,充当搅拌棒的水流把粉浆翻滚更厉害,甚至形成了个漩涡,咖啡内的可溶解物质自然也被更充分地释出。

从萃取的角度来看,总水量一致的前提下,水流越大,所需的注水时间就越短。并且,大水流会将水位抬得更高,落在滤杯壁上的粉层越薄,下水速度也就会快一些。这样冲出来的咖啡通常表现出上扬的酸质和轻盈的香气,层次感更好,但也会有口感薄,余韵弱的情况。
正如其名,保守派的冲煮选手追求稳定,生怕自己一个小小的动作会改变整壶咖啡的风味,所以他们更擅长细水长流。从计时开始,就全程保持垂直的小流量,缓慢绕圈尽可能地冲刷着每个咖啡颗粒。

与豪放派相比,温柔的小水流对咖啡粉的冲刷力度更小,水位还没被抬高就已经流进下壶。因此,粉层主要堆积在滤杯底部,粉墙更厚,那么水穿过咖啡粉的时间更长,流速也就相对慢些。正因为整个萃取集中在滤杯下半部分的空间,冲出来的咖啡倾向于圆润甜感,入口浓郁、厚实,不过也可能会出现风味模糊、燥感重的风险。
这类小伙伴冲出来的咖啡味道一般没有固定走向,因为他们更习惯凭直觉去“调整”注水的手法。
比如出于补救的心理。在采用三段式注水时,闷蒸后的第二段水流过于温柔,细粉卡在了底部导致“淹水”,然后开始以大水流用力“撞击”想让颗粒重新翻滚起来。但最后不仅没能解决积水问题,还因临尾的“灌溉”让水位漫出原先堆积的粉墙,造成萃取不均。

又或是水量分配不当的情况。在闷蒸后用较多的水量以大水流均匀堆砌出粉墙后,心想如果用剩余的水量只围绕中心注水,边缘的咖啡粉很可能萃取不到,于是将它们直接“浇”到滤纸上,最后全都咖啡粉滑至底部。如果你也有这样的习惯,且咖啡口感总是单薄、水感明显、风味弱,很大可能就是注水手法的变动所致。
既然了解到这些注水风格是如何影响着咖啡的风味走向,那么我们就可以针对自己的咖啡口味偏好,制定或适当调整注水方案。
如果日常喜欢中浅烘焙的花香果调咖啡,那么可以将除闷蒸外的总水量分成同等两段,第一段水使用较大的水流,快速绕大圈注入抬高粉层至2/3位置,最后以小水流,匀速绕小圈注完剩余水量,这样更容易突出酸甜风味和丰富层次感。

若口味偏向于中深烘焙的坚果巧克力调咖啡,我们可以全程采用较小的水流围绕硬币大小的圆圈注入,集中搅拌圆锥体底部的咖啡粉,这样冲出来的咖啡可以更好地展现出巧克力、焦糖、香料等复合香气,口感醇厚而扎实。
前街咖啡馆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口烟墩路保安前街10号
本站推荐: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波旁咖啡
蓝山咖啡
天堂鸟咖啡豆
曼特宁咖啡豆
PWN黄金曼特宁
星巴克菜单
咖啡豆种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3-11-22 17:4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