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品咖啡这个概念还没广泛传播前,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咖啡都是以深烘焙的焦苦味为主导!随着这几年,精品咖啡这一概念的逐渐普及,人们才渐渐认识了浅焙咖啡的美妙之处!但要知道,历史的齿轮并不会自己转动,而是因为有了与老势力相对的新势力诞生,才有了推动齿轮的动力!
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日式深烘、意式深烘、法式深烘等都是一个形容烘焙程度的名词,但放在当时,就是最主流的烘焙思想!每个烘焙程度都对应着该烘焙程度盛行的国家,例如意式=意大利,法式=法国!所以,对于当时的咖啡界来说,意大利、法国等注重深度烘焙的都属于老势力,而相对年轻的,在当时属于不入流的,便是注重浅烘焙的欧洲北部地区,统称北欧!由于北欧被咖啡洗礼的时间较晚,所以没有受到太多苦咖啡的概念洗脑,因此,「北欧烘焙」这个在当时非常“叛逆”,现在非常流行的烘焙技法就诞生了!

最早的北欧烘焙虽然会比意式烘焙浅的多得多,但终归也就在中烘的程度,并不是现在我们所认知的浅焙(精品还未盛行的年代)!但对于当时其他国家的人们来说,它也是一个十分另类的烘焙程度了!那时候,北欧烘焙对于其他国家的烘豆师来说,是这样一个看法:“豆子都没烘熟,尖酸刺激,能喝吗?”但其实,只是因为技术、认知上的问题,导致人们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所以,北欧国家的烘豆师们并不喜欢以浅烘焙,或是极浅烘等词汇来称呼自己豆子的烘焙程度。原因非常简单:容易让人联想到半生不熟、风味发展不足、十分酸涩、充斥着草本味道等负面状况!他们会更喜欢称呼自己的烘焙程度为:「北欧之道」(Nordic Approach)、「斯堪地纳维亚风格」(Scandinavian style),或是「北欧风格」(Nordic style)。

最开始的北欧烘焙采用的是欧美国家“大火爆炒”的粗暴型烘焙手法,在入豆时就将风门、火力开到极致,在接近一爆的节点时,关火!利用一爆散发出来的热量与炉内积蓄的余温来完成后续的烘焙进程。优点就是操作简单,开火、关火!缺点则是容易带有焦、烟呛味。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挪威一众知名咖啡馆的烘焙师改变了烘焙思路:入豆时全开的只有风门,火力只控制在较高的温度范围!并且,还会随着烘焙进程逐渐调小。这种烘焙思路不再覆盖浅、深两种程度,而是主要针对于浅烘焙的一个思路设计!

在韩怀宗先生的「新版·咖啡学」一书中是这样描述北欧浅焙的咖啡体验:强酸只会在喝入口的时候停留一秒,然后瞬间消逝,接踵而至的便是多层饱满的花果风味,犹如吞入一颗“水果炸弹”,舌头两侧拉动唾液引发的回甘如同在口腔里引发了这枚“炸弹”,五彩缤纷的风味迸发出来!跟人们印象中,只有死死尖酸、呆板不活泼、酸涩难以入口的极浅烘咖啡截然不同!没错,正是我们现在感受到的浅烘咖啡!

正是这样的风味深深吸引了人们,这才推动了历史的齿轮,深度烘焙掌握主权的咖啡王朝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便是以酸味主导的浅度烘焙!而「北欧烘焙」正如意式、法式烘焙一样,在以前属于某些国家流行的烘焙程度,现在则是一种烘焙程度的代名词!前街咖啡馆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口烟墩路保安前街10号
本站推荐: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波旁咖啡
蓝山咖啡
天堂鸟咖啡豆
曼特宁咖啡豆
PWN黄金曼特宁
星巴克菜单
咖啡豆种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3-12-11 17: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