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蒸30秒和闷蒸60秒的咖啡区别会有多大?”这是昨天一位朋友向前街提出的一个问题。还别说,这个问题确实有点意思!众所周知,闷蒸是手冲咖啡中常备的一个环节。具体的操作就是在正式注水之前,我们会预先注入一小部分热水来湿润粉层,并停顿约30秒的时间。在咖啡的制作中,这样一个环节的介入能够大幅提升萃取咖啡时的效率,增加溶解出来的咖啡物质。简单来说的话,就是能让冲出来的咖啡味道更加浓郁。前街曾为此特地进行过测试,在使用的咖啡豆和萃取参数都一致相同的情况下,进行了30秒闷蒸的咖啡萃取率会比没有进行闷蒸的咖啡高一大截,而味道上的差距也能让新手小白一口就将两者辨别出来。足以见得,闷蒸的影响对于手冲咖啡来说是不可小觑的。“但如果按照上面前街的说法,那岂不是闷蒸60秒的效果会比30秒的更好吗?”这就是昨天客人朋友提出开头问题的原因。很好!既然有朋友诚心诚意的发问了,那接下来就由前街来做个冲煮对比来跟大家分享一下,闷蒸30秒和闷蒸60秒的咖啡之间,究竟存在着一个怎样的差距。在本次的冲煮中,前街将会使用三支不同新鲜度的咖啡豆来做对比!分别是距离烘焙出炉时间仅3天的新鲜咖啡豆、距离出炉时间15天的赏味期咖啡豆,以及距离出炉时间30天的咖啡豆。然后前街会用每支咖啡豆分别冲出两壶咖啡,一壶闷蒸时间为常规的30秒,另一壶则是60秒,最后通过测量萃取率和品尝味道来对比它们之间的差距。而由于三支豆子的烘焙程度都是中浅,所以除闷蒸时间以外的其余参数一致相同!如下:研磨程度:Ek43的10刻度,20号筛网的75%过筛率,细砂糖研磨那冲煮过程的介绍我们直接跳过,当前街将咖啡冲煮出来以后就进行了品尝和萃取率的测量,最终得到的结果如下:烘焙3天组:闷蒸30秒的萃取率为19.95%;闷蒸60秒的萃取率为20.33%烘焙15天组:闷蒸30秒的萃取率为20.21%;闷蒸60秒的萃取率为20.49%烘焙30天组:闷蒸30秒的萃取率为20.37%;闷蒸60秒的萃取率为20.58%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一组,闷蒸60秒的萃取率确实会比闷蒸30秒的萃取率要高一些,但它们之间的差距会比大家想象中的要小,没有多大。而味道之间的差别也是如此,闷蒸60秒的咖啡会比闷蒸30秒的味道稍浓一丢丢,但不会浓太多。虽然都是相差了30的闷蒸时间,但是“0秒和30秒”与“30秒和60秒”的实验结果可以说是大相径庭。前者的对比可以被小白在盲测的情况下准确地区分出来,而后者的盲测则是需要咖啡师经过细细品鉴才能区分出两者(除了第一组,第一组会明显一些)。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所需要闷蒸的效果,已经在简短的30秒时间里完成得差不多了。闷蒸的加入之所以可以提高咖啡的萃取率,其原因主要在于它能够让咖啡粉膨胀,并排放出在烘焙过程中积攒的二氧化碳。咖啡萃取是通过浓度梯度差来进行!当热水在与咖啡粉接触以后,咖啡粉里的风味物质就会因为浓度差的关系转移到浓度较低的水里。而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个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水无法立刻进入到咖啡粉内部接触到内部的风味物质。因为咖啡粉体内的二氧化碳会在接触到热水以后迅速排出,这会减缓热水到达咖啡粉内部的速度。如果在水还未完全湿润咖啡粉的时候就开始大量注水萃取,那么将会有许多热水无法充分萃取出咖啡里的风味物质。所以,我们就需要闷蒸这个动作来完成二氧化碳的排放。通过使用小部分热水来预先湿润咖啡粉,让二氧化碳排出,热水浸入到内部,这样后续的热水就可以更好地将咖啡粉里的风味物质溶解出来,萃取因此得以更加均匀,更加高效。但热水完成这份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会根据咖啡豆的状态、使用的参数而产生变化。相信已经有朋友从前街上面分享的实验中发现,第一组对比的两壶咖啡萃取率差距最大,然后越往后咖啡之间的差距就越小。这是因为第一组使用的咖啡豆最新鲜,二氧化碳含量最多,它需要更长时间的闷蒸才能将咖啡粉里的二氧化碳排放出来,所以第一组的两壶咖啡之间的差距才会比较大。除此之外,像是烘焙程度、密度、萃取参数都会左右闷蒸所需要的时间。但如果要一个一个地去对照,再来找出合适的闷蒸时间对于新手而言难度未免有些太高。所以一般前街会推荐新手可以先使用“30秒”的时间进行闷蒸,这是一个比较稳妥的闷蒸方案。它既不会太短让排气不够充分,也不会太长浪费时间。只要用对了参数,那么这个时间还是能够让咖啡得到充分的萃取。而当我们可以稳定冲出一杯好喝的咖啡以后,届时再开始学习进阶的知识也不迟。当然啦,如果现在就有需求,则可以直接点击《传送门》跳转了解~
本站推荐: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波旁咖啡
蓝山咖啡
天堂鸟咖啡豆
曼特宁咖啡豆
PWN黄金曼特宁
星巴克菜单
咖啡豆种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5-07-17 17:5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