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在网上在刷到这样的贴子:《闷蒸时间太久的话,容易冲出萃取不足的咖啡》。很显然,这个言论有违我们一直以来对闷蒸的理解。因为众所周知,闷蒸的目的是为了排出咖啡粉中的二氧化碳,让我们更轻易地将咖啡粉中的风味物质溶解出来。简单来说的话,就是一个可以提高萃取率的步骤。特别是对于新鲜度较高的咖啡来说,越长时间的闷蒸有助于排出更多阻碍萃取的气体,所以按道理来讲,应该是进一步提高萃取率才是,怎么反而会导致萃取不足的情况出现呢?所以这位朋友便带着疑惑来到门店询问前街事情的真相!而据这位朋友介绍,他从这些帖子里看到的可信度较高的解释有两个:一个是闷蒸时间太久,会导致壶内水温下降,水温的降低会影响到萃取效率,从而产生萃取不足的可能;另外一个说法则是因为二氧化碳全被排放殆尽,所以下水速度会快上许多。咖啡和水的接触时间得到减少,进而导致萃取效率降低,咖啡因此容易出现萃取不足的可能。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今天就由前街通过一组实验来验证一下吧!实验的内容很简单,前街会使用不同的闷蒸时间分别冲煮出两壶咖啡,然后对它们的味道和萃取率进行测量、对比,看看是否真的会出现萃取率降低的情况。但如果是经常看前街推文的朋友应该就知道,前街前阵子才刚刚分享了一篇闷蒸30秒和闷蒸60秒的区别。在那篇文章中,前街冲煮出了三组咖啡进行对比。虽然三组使用的豆子无论是烘焙度还是新鲜度都各不相同,但结果无一例外,闷蒸时间长的那组咖啡都会比闷蒸时间短的那组咖啡萃取率要更高一些。那可能会有朋友认为,这是闷蒸时间差异不够大的结果。因此今天,前街将会进一步拉大闷蒸时间的差距,使用30秒的闷蒸时间和长达1分30秒的闷蒸做对比(再长就没必要了)。看看事实是否真如传闻中所说,闷蒸时间太长,萃取率反而会得到下降!那本次实验前街选用的咖啡豆为前街豆单中的前街耶加雪菲·果丁丁,它距离烘焙完成已有10天的时间,正处于最佳赏味期的同时又保留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可以很好地展现出不同闷蒸时间给咖啡带来的影响。萃取参数如下:冲煮过程跳过,除了时间和闷蒸时间以外,其它的步骤、参数全都大同小异,我们直接来看结果。在味道方面,闷蒸了30秒的果丁丁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味道上十分均衡,口感顺滑,风味突出,有着白色花香、柠檬、莓果的香气,余韵悠长;而闷蒸了1分30秒的果丁丁表现则与前街预想的一样,它整体会比闷蒸了30秒的果丁丁更加出色(一点点)。虽然差异不大,但相比之下它的风味会更突出(一点点),味道会更饱满(一点点)。通过测量萃取率,前街验证了这个事实。闷蒸了30秒的果丁丁浓度为1.48%,萃取率为19.46%;而闷蒸了1分30秒的果丁丁浓度为1.53%,萃取率为20.13%,对比前者要高上一点点。然后前街在冲煮时还测量了下水速度和水温,结果就是下水速度一致相同,后面注入的两段热水都是在相同的时间流完,并没有因为排气过多而出现速度加快的情况;水温同理,冲煮两壶咖啡的初始壶内水温一致相同,都是92.6°C,而到了第二段注水时,它们的水温则分别是91.4°C(30秒)和90.9°C(1分30秒)。可以看到,虽然闷蒸时间相差了一分钟,但温度仅有0.5°C之差,所以并不会对萃取产生太大的影响。
那从这几个结果上我们可以看到,萃取率并没有因为时间的增长而减少,相反,萃取率还得到了小幅提升。那,结论就是闷蒸时间过长不会导致萃取不足的情况出现咯?也不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闷蒸过长的确有概率让咖啡出现萃取不足,只不过这些情况通常都会有些极端。比方说,闷蒸的时间比这个1分半还要再长一些、环境温度要比现在还要再低一些,亦或是手冲壶的保温性能没有那么高等等......那么在这些情况下,闷蒸过后水温就会比预设的要低很多,进而导致萃取效率没有那么高,最终咖啡的萃取率就会比闷蒸30秒时的还要低。但是,这仅仅是让咖啡的萃取率比闷蒸30秒时的要低,而非萃取不足。从前街前面测量出来的萃取率大家就可以推算出来,即便会有差异,但这个差异也不会大到让咖啡出现萃取不足的情况,如果真的出现了萃取不足的情况,那么除了闷蒸时间过长以外,大概率就是因为原来的冲煮参数本身就没有对咖啡进行很充分的萃取,所以水温稍微低一些,咖啡就容易出现萃取不足的情况。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闷蒸太久确实会对咖啡的萃取率产生影响,但这个影响是好是坏,还得是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判断。
本站推荐: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波旁咖啡
蓝山咖啡
天堂鸟咖啡豆
曼特宁咖啡豆
PWN黄金曼特宁
星巴克菜单
咖啡豆种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5-10-06 16: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