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巴哈当时还不出名,但才华依然,有一次演出之前发生了意外,他的琴弦断剩了一根就是G弦,然而时间已经来不及,临时创作出一首《G弦之歌》。百余年来,这首《G弦之歌》以其纯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浑厚、丰满音色,使之倍受小提琴演奏家以及爱好者们钟爱的曲目。
在哥斯达黎加音乐家系列咖啡豆推出的时候,前街咖啡在杯测以及冲煮一支名为“巴哈Bach”咖啡豆中,其风味的厚实,丰富以及直率,使得大家眼前一亮。从干香到湿香到入口再到余韵,醇厚的成熟葡萄发酵感一直伴随,显得这款豆子的风味十分稳重庄严,中途涌现出玫瑰般的花香以及莓果的果汁感给这款豆子添上了华丽的感觉。就像《G弦之歌》一样,旋律庄重悠长,意境悠远抒情。
前街咖啡:哥斯达黎加·音乐家系列巴哈咖啡豆
产区:哥斯达黎加 塔拉珠
庄园:卡内特庄园
处理法:葡萄干蜜处理
品种:黄卡杜拉
海拔:1900m
卡内特音乐家系列 巴哈
Canet Musician Series Bach
卡内特庄园(Finca Canet)是一个小型占地5公顷的庄园,位于塔拉珠产区(Tarrazu)的圣马哥斯(San Marcos)城镇,由the Robles brothers Leo, Elianand Melvin三个兄弟家族所有,该区域同时是哥斯达黎加水果种植最密集的区域,庄园里除了种植咖啡树外,最主要还是种植百香果为主。前街入手的这款巴哈咖啡豆生长在该庄园咖啡种植区域中最高海拔的地方。
如果说《G弦之歌》最动人之处是乐曲纯净、诗意、圣神般的旋律与曲调,那么前街的这款巴哈咖啡豆最动人之处是醇厚,扎实,红酒般发酵的咖啡风味。
咖啡豆研磨后首先扑面而来是葡萄般的酸质以及发酵感,冲煮后红酒般的发酵香气充满了整个咖啡馆。入口后口腔充满了葡萄酒的发酵感,随后涌现红色浆果的酸甜和玫瑰花的香气,最后以焦糖般的余韵为这支“口腔中的G弦之歌”画上圣神般的句号。
咖啡豆品种
Catuai Amarillo
黄卡杜艾来自新世界与卡杜拉的混种,最早是由巴西的“康琵那农业研究所”(Instituto Agronomico de Campinas)在1949年培育出来的。黄卡杜艾与红卡杜艾一样,都有极高的抗病力,适合栽种在高海拔,与其多风的区域。两种卡杜艾也都有很细致干净的酸味。
葡萄干蜜处理
Raisin Honey
保留100%果胶和零水处理方法。提高了蜜处理加工方法的难度,这就需要对时间的严格把控。采收咖啡果实当天,把收成的咖啡果实倒进大水槽里, 成熟饱满的果实会沉入水底;发育不全或者过熟的果实会浮上水面,这些浮豆需加以剔除。
将筛选好的咖啡果实放在高架床上晾干至少三天,然后去除外果皮,保留果胶之后再进行干燥。在这个阶段,气候因素是蜜处理成功的关键。在干燥过程中要不停的翻转这些咖啡果实,以使得干燥均匀,但要掌握好翻转的频率,要缓慢干燥以确保咖啡具有发酵处理,但不能太慢以至出现发酵过度的情况。
前街咖啡烘焙心得
前街烘焙师采用杨家800N半直火,烘焙量300g。炉温预热至200℃入锅,火力调整160,风门开至3,回温点1'36",保持火力;140℃时火力保持在160,风门开到4。4'50"转黄,青草味消失,进入脱水阶段,166℃时火力下调至135,风门保持4。
8'05"脱水完毕,豆表出现皱褶和黑斑纹,烤面包味转为咖啡香,为一爆前奏,这时要留意听一爆的声音。到8'38"开始一爆,风门全开5,火力不变。一爆后发展时间1'45",到193.8℃下锅。
前街咖啡杯测报告
干香:发酵果香
湿香:玫瑰花,发酵感
风味:成熟水果发酵感、莓果、玫瑰、焦糖
前街咖啡冲煮建议
滤杯:Hario 01
粉量:15g
粉水比:1:15
水温:90°C
研磨度:中细研磨((中国标准20号筛网通过率81%)
前街咖啡分段式萃取手法:首先使用30g水将粉层充分润湿呈“汉堡”形状闷蒸30s,然后进行第二段冲煮。第二段前街采用了平稳的中细水绕圈注水,在计时器55s时将水注入到125g,然后停下来等水位下降到粉层的2/3时注入第三段。第三段前街继续采用绕圈的形式注水,直至225g停止,等咖啡液全滴滤完毕结束萃取,时间为1分50秒。
巴哈咖啡豆冲煮风味:高温是葡萄般的酸甜以及葡萄酒般的发酵感,慢慢降温后是红色浆果般的果汁感以及玫瑰花的香气,尾韵是焦糖般的香甜。
本站推荐: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波旁咖啡 蓝山咖啡 天堂鸟咖啡豆 曼特宁咖啡豆 PWN黄金曼特宁 星巴克菜单 咖啡豆种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4-09-22 11:3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