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条关于“浙江105岁奶奶喝了100年咖啡”的新闻,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热议。老奶奶的儿子在视频采访中表示,奶奶从3岁小孩就和外国人一起喝咖啡,外国人看见她这么一点很可爱,于是就给她喝,一喝就喝上瘾了。她说她喝了一百年了,还在坚持吃完中饭过两个小时喝一杯咖啡。老奶奶也在视频中表示她就喜欢喝咖啡~
原本看着是一件很可爱的事情,却因为采访视频里的标题“浙江丽水105岁老人每天喝一杯咖啡”,然后奶奶手里拿着速溶咖啡品牌的杯子喝咖啡,成为了很多网友热议的地方。
“一百多年能天天喝到咖啡?”、“三岁能天天喝咖啡,打死我也不信?”、“喝100多年咖啡的人现在喝速溶?”……
因为采访中老奶奶与他儿子都没有表示100多年前开始就每天一杯咖啡,所以文章不作讨论,但是老奶奶一百年前能喝到咖啡,那也很正常。因为咖啡很早就被带入中国,只是那时候的咖啡只是提供给西方人。后来中国人能喝上咖啡的时候,也因为价格高昂,只能成为小众消费。
关于中文对COFFEE的音译,最早出现在1866年有美华书馆(当时已迁至上海)出版的《造洋饭书》,这是一本由西方人用汉语编写的西餐食谱,COFFEE一词在当时被翻译为“磕肥”,这本书主要是教会中国人给来华西人烹调出适合他们口味的餐食。到了清末的报刊书籍中,对于COFFEE的中文翻译可谓是名目繁多。除了“磕肥”,还有“加非” “高馡、“考非”等等。
但比起中文对咖啡一词的音译记载,咖啡馆在中国的开设,要来得更早。只是当时的人并没有对COFFEE进行音译,而是用了“黑酒”来记载。据清代戏曲家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记载,在道光十六年(1836)丹麦人在广州十三行附近开了中国第一家咖啡馆,当时人们将之称为“黑馆”,那时的咖啡被称为“黑酒”。嘉庆年间编纂的《广东通志》里就曾经提到,“黑酒,番鬼饭后饮之,云此酒可消食也。”
在中国真正用COFFEE标识的店,最早出现在当时还属于公共租界的上海虹口区,但主要对航海员开放。而最早对中国人开放的咖啡馆,则是1906在上海福州路开设的「宝利咖啡店」。为了让更多的中国人知道有咖啡馆对国人开放,还特意在新闻报上刊登了广告。
当时的咖啡有着丰富的形态,除了有煮制好的热咖啡,还有浓缩成块状的咖啡糖、咖啡汁、咖啡浆、咖啡膏等,食用时根据个人口味勾兑就行。
到了1917,越来越多的咖啡馆出现在上海街头。1917-1937年间,上海的咖啡业非常繁荣,由于那时咖啡的价格昂贵,属于小众的消费,因此咖啡馆会分布在外侨、富商的居住区域和商业繁华地段。
虽然奶奶现居地是浙江丽水,但是奶奶的儿子在采访时提到是外国人给她喝的咖啡,所以奶奶以前可能在国外或者在上海生活过。能养成喝咖啡习惯,以及奶奶有爱的名字和那一句“我就喜欢喝咖啡”,能感觉到奶奶以前的生活条件还是比较富裕的,父母也是对她疼爱有加。
“不是说小朋友不能喝咖啡吗!老奶奶三岁就开始喝咖啡有可能吗?”不建议小孩子喝咖啡这一事是现代医学发达后才被提出来的,那时候人们哪有这么多这些食物不健康,那些食物小孩子不能吃的说法,大家都是有什么吃什么。
那小孩能喝咖啡吗?根据现代的医学多方面的讨论与研究,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是儿童和青少年不喝咖啡,同时应当控制好小孩子对咖啡因的摄入。(啊!不喝咖啡哪里来的咖啡因??)小孩子日常能接触到的汽水、茶、巧克力、调味乳等都含有咖啡因,所以除了咖啡以外,家长们更应该留意小孩子对于其他含有咖啡因食品的摄入量。
“喝100多年咖啡的人现在喝速溶咖啡?”可能奶奶只是用着她用了十几年的咖啡杯,而那个咖啡杯碰巧是速溶咖啡品牌的。也可能老奶奶喝咖啡更多的是出于习惯,并不会追求是不是精品咖啡。
那个年代并没有精品咖啡豆一说法,大家喝的咖啡豆都是各种各样的品种混合一起后进行深烘焙,最终咖啡呈现出浓郁的味道,然后加入牛奶和糖搅拌均匀再进行品尝。所以对于奶奶而言,只要有同样的效果,什么咖啡都没关系,只要自己喝着合适就行。
老奶奶能这么长寿,当然不是因为她喝到100多年的咖啡,更多的还是个人体质以及心态乐观。适量地喝咖啡的确可能达到一些疾病的预防作用,但不是每个人能承受咖啡因带来的刺激,所以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喝咖啡。
图片来源:网络 微博
专业咖啡知识交流 更多咖啡豆资讯 请关注咖啡工房(微信公众号cafe_style )
更多精品咖啡豆请加私人微信前街咖啡,微信号:kaixinguoguo0925
本站推荐: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波旁咖啡 蓝山咖啡 天堂鸟咖啡豆 曼特宁咖啡豆 PWN黄金曼特宁 星巴克菜单 咖啡豆种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2-05-07 18:4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