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杯是现在手冲咖啡中必备的咖啡器具,可以说就是手冲咖啡的标志。而现在的滤杯造型之多,而且根据每一款滤杯的宣传上都各具特色,比如这款滤杯能使咖啡冲得更甜,那款滤杯能使咖啡冲得更香……
最后就演变成我想冲得更甜就用这款滤杯,想冲得更香就用那款滤杯,最后买的滤杯都能塞满一个橱子。那么回到根本的问题,滤杯对手冲咖啡的风味影响真的那么大吗?
在了解这个问题之前,不妨想多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世界第一款咖啡滤杯是梯形(扇形)状的?第一款滤杯是1912年正式投产的Mellita滤杯,而在此之前4年间,这款滤杯一直在改良。

很多人会把重点放在滤杯的设计上,其实滤杯的状态是受到了滤纸的工艺限制。在滤纸出现之前就已经有咖啡的过滤器具了,比如法兰绒、金属过滤网,但是这些过滤器具的过滤效果不好,过滤完之后的咖啡依然残留着少了咖啡渣。1906年的某天,喝着咖啡的Mellita夫人看到儿子的吸墨纸突发奇想,如果用纸过滤掉咖啡渣说不定会得到干净的咖啡液。于是她就拿了一个黄铜杯子,在底部戳几个小孔,铺上了吸墨纸过滤咖啡。看到这里,你就应该理解滤杯的主要作用就是托着滤纸,滤纸才是主要的过滤器具。
当时她发现了一个比较明显问题,就是吸墨纸虽然透水性好,但是目前封装的滤纸很难紧贴圆柱形的过滤器,使得咖啡液会向容易流的方向流(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通道效应);

然后还是发现有缺陷,原来是滤杯底部是单孔设计,就如“百万雄军过独木桥”,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下水速度很慢。所以后来也出了2孔、3孔、4孔等版本,就是为了加快下水速度。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发现,无论是什么形状的滤杯,无非要看重的是两点,下水速度与导流性能。这又反映到下水孔大小(面积)与肋骨的分布上。那么两个下水孔与肋骨差别大的滤杯冲同一款咖啡差别有多大呢?对此我们以前街曼特宁咖啡豆进行了一次对比,进行对比的两款滤杯分布是V60与Kono短骨版滤杯。V60的特点就是下水快,不易堵塞;Kono的特点是流速慢、提升Body。
在使用同样的参数进行萃取时,V60滤杯耗时1分55秒,Kono滤杯耗时2分20秒。除此之外,在一样的注水方式下,Kono滤杯的粉墙都被冲刷到粉床上。

而对比味道,Kono滤杯冲到咖啡,明显浓郁了,口感厚重了,两杯咖啡的味道都是处于可接受范围。而前街在过去的文章里说过,控制时间到参数可以从研磨度、手冲手法、比例上调整。大家可以这么理解,昨天前街说了手冲咖啡的主要六个参数,而今天这个滤杯,其实也是一个参数,只不过相对于那六个来说,对咖啡风味的影响没那么大。
如果把滤杯这个参数也考虑在内的话,就需要把六个参数调整到适合这个滤杯,比如适当把咖啡研磨调粗。前街之后把研磨度调粗1个大刻度,注水时绕圈更小些,避免冲掉粉墙。冲出来的咖啡萃取时间为2分03秒,而在风味口感上也就非常接近,并无太大的差别。
本站推荐: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波旁咖啡 蓝山咖啡 天堂鸟咖啡豆 曼特宁咖啡豆 PWN黄金曼特宁 星巴克菜单 咖啡豆种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5-06-29 09: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