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访门店的朋友看到了前街制作浓缩的流程,无论是磨粉还是萃取咖啡液,都会用到电子秤进行计量。于是便询问道:不就做个咖啡而已,为什么要这么精准呢?多点粉少点粉,多点液少点液,多点时间少点时间,浓缩咖啡的味道区别真的会很大吗?
这位朋友会产生这个问题是理所当然的,毕竟网络上对于「做咖啡时是否需要使用称」这一看法就分为了两派。一派认为,称对于咖啡的萃取是十分有必要的,另一派则保持截然相反的意见,认为有没有称都一样,反正做出来的浓缩味道区别不会很大。那么,今天就由前街来分享一则实验,看看不同粉量下的浓缩咖啡,到底区别大不大,称的使用究竟有没有必要!为了能够更精准的捕捉到不同数值萃取出来的浓缩差异,本次实验前街将会分为两轮进行,一轮使用不同的粉量萃取出相同的液重,一轮则是使用相同的粉量萃取出不同的液重,看看两轮实验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吧!首先是不同粉量的萃取实验,本轮实验前街将会萃取出三份浓缩咖啡,由于前街今日早调得到的浓缩萃取参数是20g,30秒,40ml,那么我们就以这个基准来增加、减少粉量各0.5g,但它们萃取出来的液重一致相同的,是40ml。好了,话不多说,来看看萃取的结果吧!

然后前街分别品尝三杯浓缩,先是标准的20g粉萃出来的40ml浓缩,它整体喝起来给人的表现非常舒服,风味突出、酸苦平衡、口感醇厚,风味表现为威士忌酒香、黄油曲奇、莓果酸甜;而多了0.5g粉萃取出来的浓缩就没有那么优秀了,对比起前一杯,它整体给人的感觉没有那么舒服,苦味会比较突出,酸味没有那么明显,所以风味表现更多少是威士忌酒香、黄油曲奇,以及带有明显苦味的黑巧克力;最后是少了0.5g粉萃的浓缩咖啡,对比起第一杯,它给到人的感受也没有那么愉悦,口感不仅没有那么厚实,余韵也十分短暂,但相对来说,莓果的酸甜风味会比较突出,可随着温度降低,它的酸味也越发尖锐。
然后进入我们的第二轮实验,用同样粉,萃取出不同的液重的对比。同样,参数围绕今日早调的参数进行调整,同样是20g粉,然后分别萃取出40ml、35ml、45ml的浓缩咖啡液,看看这些咖啡液会带来什么样的表现吧!
详细阐述就直接略过了,因为得到的结果跟第一轮大致相同,除了用早调参数做出的浓缩有很好的表现以外,其余两杯都出现了令人不悦的味道。
所以我们就知道,多点粉和少点粉,多点液和少点液,多点时间和少点时间萃取出来的浓缩是有一定的差别,而这个差别的来源是因为咖啡的味道平衡被打破。什么意思呢?简单解释一下,前街今日早调之所以会得到「20g、30秒、40ml」这个萃取公式,是因为这个参数萃取出来的浓缩咖啡味道十分均衡!不仅互不掩盖,还能够相互帮扶,让咖啡各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每个萃取参数都为一杯咖啡的好喝贡献出了相当重要的力量,它们都是相互牵制的存在。一旦某个参数做出了改变,就会影响整个萃取效率。特别是对于敏感的意式萃取来说,影响会更加剧烈。当萃取效率得到了改变,那就意味着酸、甜、苦三味萃取出来的数量会有所不同!然后就使最终萃取出来的咖啡出现过苦、过酸,或者十分单薄的状况。那么,如果我们想要完美的复刻出早调一样好喝的浓缩咖啡要怎么做呢?
对了,就是将萃取出好喝浓缩的公式完全复刻出来!而要做到这一步,电子称的存在是完全必要的,如果没有称,你就不知道你所使用的是多少的粉,咖啡机会萃取出多少的液量。小误差还好(如0.1~0.2g粉,1~3ml咖啡液),但如果出现了超过0.5g粉、4ml咖啡液的大误差,那么味道是会有着非常大的改变。然后就会有朋友问了,这不是在有对比下才能够得到反馈的结果吗?如果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还能喝出这么多的区别吗?
诶!这话还真挺对的,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自然是没有办法感受到太多的差距,但是!好喝和不好喝,大家还是喝的出来的。在没有计量的情况下,每杯咖啡都是薛定谔的猫,好坏全靠缘分。如果恰好你用少了粉,多萃了液,在多层buff叠加下,怎么想咖啡都不可能好喝,除非你的咖啡是以极度深焙为主,那么,在满是焦香苦味的咖啡下,只要得到了足够的萃取,那么自然也就没有太多的区别啦,毕竟都是苦!但如果萃取不足的话,那么咖啡还是会有着较为明显的酸味。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咖啡店都要全程使用电子秤进行计量,就是为了保证出品的稳定,为了让到店的客人能够喝到和早调出来一样好喝的浓缩、意式咖啡!如果是做给自己喝的话,怎么样都可以~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因为用称计量会让效率降低,所以有些咖啡店会用磨豆机,咖啡机代替计量。但这同样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只是相对于完全不用来说,会好的多得多。
本站推荐: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波旁咖啡
蓝山咖啡
天堂鸟咖啡豆
曼特宁咖啡豆
PWN黄金曼特宁
星巴克菜单
咖啡豆种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4-07-21 18: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