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读完文章后慕名而来拜访前街,还会顺道与我们探讨自己遇到的各种咖啡冲煮问题,特别是手冲的参数。曾经有位朋友向前街发出了一个提问:手冲受这么多参数影响,到底哪个才是最重要呢?
这位朋友之所以会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他觉得明明自己每次都专心跟着教程,琢磨着如何才能冲好一杯咖啡时,每次出来的味道似乎都不一样,好不好喝也全凭运气,于是心想会不会是哪个重要的环节出错了。借此机会,前街今天就与大家一同探讨下,究竟哪些个参数决定着咖啡的味道,谁又是在萃取上起关键作用的角色~
手冲咖啡的魅力在于:变化
相信在座的各位应该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咖啡是一门玄学”,比如冲到后面一定要掐去尾段,咖啡才不会苦;倒粉前要湿润滤纸;闷蒸要有鼓包;换个杯子喝咖啡更香了……当我们不了解这些操作当中的道理时,几乎每一个看起来都是“玄学”,而一旦我们通过科学的角度去探索背后的逻辑,彻底搞懂何为萃取何是风味以后,这些问题自然就“玄”不起来了。
参数亦是同理,影响手冲咖啡的细节有很多,每买一包新豆子,每更换一个滤杯,每调整一个变动因素,对冲煮端都可以是一个全新的体验。从经验上得出,冲出一杯味道不错的咖啡离不开六个要素:水温、粉水比、研磨度、注水手法、时间、水质。其中,前面四个要素最受关注,时间受前面三项影响,水质大家可以参考前街过去的文章。下面,请随前街来一一破解它们。
|水温
如果你问水温对萃取来说重不重要,前街认为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作为调节萃取速度的工具,温度越高就越容易萃出可溶物质,但由于太高的水温咖啡容易释放出苦味,所以要选择一个保守的区间。一般来说,市面上绝多数咖啡豆都适合拿86~93°C的水来冲。
但正因为水温这个参数容易把握,对味道的影响也更好理解,反而让很多小伙伴陷入一个误区:1°C的差距很大。比如有位客人购买了一包希爪咖啡豆按照前街建议(91°C)回家进行冲煮,觉得香气弱、苦感重,便下意识认为是水温太高所致,可当他降低了1°C,再尝试降低2°C后,发现口感还是一样,经过一番沟通后才得知原来罪魁祸首是研磨太细了。
前街曾做过试验,91°C和93°C冲出来的咖啡风味很相近,虽然口感上存在细微差距,但若不是直接对比,几乎很难找到太大的不同。所以只要不是采取十分偏离前街上述建议的温度,咖啡出现明显异样时,我们就可以确定不是水温的锅,问题可能出在其它参数上。
|粉水比例
比如前街最常用的1:15,一杯咖啡15克粉对应注水250克,有的小伙伴觉得这个比例下的咖啡风味太集中、浓度偏高,这时就可以将水的占比拉大,调整为1:16或1:17,也就是通过增加注水量来让口感保持平衡,同时凸显咖啡的余韵。
|研磨度
研磨度,不仅是无数新手会遇到的头号难题,也是萃取上的一大学问,实际上,无论是哪种咖啡冲煮方式,研磨度都是重中之重。想让咖啡冲对味,我们既要保证研磨颗粒的粗细适中,也要做到粉粒的相对均匀,这样才能让咖啡在热水冲击下均匀地释放出物质。操作上,前者需要我们找对研磨刻度,后者则要求磨豆机的研磨质量要好。
打个比方,有的初学者会采用类比法来判断粗细,照着前街给出的“细砂糖”程度调整自己的磨豆机刻度,但在冲咖啡中发现堵塞严重,以为是研磨刻度没找对,实质上是研磨质量太差导致的,因为最后冲完的粉坑像下图那样呈泥浆状,时间还常常超出2分半钟。解决方法主要有两个,要么买个工具将极细粉筛除部分,要么直接换一个研磨质量更好的磨豆机。
|注水手法
注水手法,就是水量分配、水流大小、注水路径等细节的组合排列。当前面几个参数已经设在一个合理的范围,那么冲煮手法就可以看作是一个让咖啡保持动态平衡点的手段。
当然,注水手法也可以是一个随机应变的参数,帮助我们达到更充分的萃取目的。
可当注完第二段水,咖啡液在1分钟不到就已经全部流入下壶,为了避免粉水的接触时间太短导致萃取不足,前街会临时改变注水方案,把剩余的100ml热水拆分成两部分,也就是50ml+50ml以小水流缓慢绕圈注入,最后让时间落在了1分55秒,咖啡也呈现出饱满的果汁感。
前街咖啡馆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口烟墩路保安前街10号
本站推荐: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波旁咖啡 蓝山咖啡 天堂鸟咖啡豆 曼特宁咖啡豆 PWN黄金曼特宁 星巴克菜单 咖啡豆种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4-07-31 17: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