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日晒法」,最古早的处理方式,没有之一。在其它处理法还没诞生之前,世界上仅有日晒法这一种咖啡的处理方式。而在当时,日晒法也不叫日晒法,因为并没有咖啡豆的处理方式这一说。就好像我们平常晒花生一样,就是将果实拿去进行自然干燥,利用阳光的温度和空气的流动逐步削减果实里的水分,然后取出其中的种子,仅此而已。
而随着咖啡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种植起了咖啡。但奈何,利用太阳干燥这一动作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地区,因为不是所有的地方全天都会拥有充沛的太阳。如果不将咖啡干燥至一定程度(含水率要在10%~12.5%区间),就容易在存储的时候产生发霉、虫蛀等侵害咖啡豆的影响因素。而如果干燥的时间太长,则容易在干燥的过程中滋生霉菌。所以没办法,很多地方就开始因地制宜,研究起适合当地条件干燥咖啡豆的方法。在18世纪,荷兰人研制出了水洗法,因为西印度群岛天气变化无常,咖啡豆难以获取长时间的日晒干燥。所以需要优先去除果皮果肉,然后用水浸泡去除果胶,再进行豆子的晾晒干燥。这样豆子就并不需要太长的晾晒时间,且因为发酵程度少,咖啡会有非常干净的表现!唯一的缺点就是用水量较大,是很多水资源不富裕的地方无法使用的处理法。

那么,日晒和水洗相信大家都很好理解了,但要说起半日晒、半水洗这样的名称,是不是大家就会挠挠脑袋,感到困惑了呢?

其实也不用感到困惑,因为它们可以直接顾名思义。并且,虽然是两种名称,但实际上都指的是同一种处理法。只是因为这个处理糅合了日晒和水洗,在处理的过程中既使用了水洗的处理流程,又用了日晒的处理流程,一半一半,所以就出现了半日晒半水洗的说法(虽然半水洗也指湿刨)。而这个处理法的名字有很多,除了前面两种说法以外,还有就是去皮日晒,以及果肉日晒!那么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就统一一点,称它为果肉日晒。
而这个果肉日晒,是由世界第一咖啡产国--巴西,因地制宜研制出来的处理法。巴西虽然惯用日晒处理,但早些时候使用的日晒法十分粗糙,只是将咖啡果往地上随意一铺进行干燥。原因很简单,成本能够得到极大的节省。但这样的坏处就是咖啡很容易受到各种外来物的污染(如尘土),让咖啡本身产生异味。品质的下降会让价格连带跌落,所以,就需要另找出路,让咖啡拥有一个较优的品质。而巴西又不可能使用水洗,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当地是属于水资源并不富裕的国家。而水洗处理又需要消耗掉大量的水资源,平均1吨咖啡就要用掉10~20吨的水!然后产量又那么高,如果全使用水洗,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在1990年,巴西就创立出了这样一个独特的处理方式。通过将水洗和日晒处理进行结合,让咖啡豆拥有干净风味的同时,还不用消耗过多的水资源。半日晒、去皮日晒、果肉日晒。通过这么多的名称,我们基本上就可以推断出它的处理流程!大家可以结合前街前面所说的含义,然后思考一下,这个处理方式是如何运作的~

猜到了吗?那就由前街来公布答案:果肉日晒首先会将采摘下来的咖啡果丢进水槽里,筛除一些浮于水面的瑕疵、未熟咖啡果,接着去除果皮、果肉,以及少许的果胶,再进行时长为一小时的水洗(浸泡)。因为咖啡豆浸水发酵的时间很短很短,所以果胶仅冲掉了一小部分,豆表上的果胶残留依旧是比较多的。然后,再将水洗后的,带着果胶的咖啡豆平铺在非洲高架网床上进行晾晒!由于果皮果肉的剥离,所以日晒的时间大幅减少,咖啡受到污染的几率自然也就随之下降。
在哥斯达黎加爆火的蜜处理也属于果肉日晒的一类,但它和果肉日晒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滴水不沾,因为需要保留更多的果胶!然后相信有细心的朋友发现,没错!前街口粮系列的巴西喜拉多采用的就是半日晒处理!它冲煮出来有着十分浓郁的坚果、巧克力风味,口感醇厚,酸质柔和。虽然不像耶加雪啡那样有着丰富的花香果韵,但巴西沉稳浓郁的深烘味道也并不逊色!
本站推荐: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波旁咖啡
蓝山咖啡
天堂鸟咖啡豆
曼特宁咖啡豆
PWN黄金曼特宁
星巴克菜单
咖啡豆种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4-09-09 17: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