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在家中复刻出在咖啡店里喝到的美味咖啡,除了购买同款咖啡豆,一些朋友还会采用一样的参数、方式进行冲煮。没曾想,冲出来的咖啡总是不尽人意,一直跟好喝差点距离。为什么呢?明明都是同样的豆子,同样的比例,同样的研磨,同样的水温,可就是冲不出理想的味道!
其实道理不难理解。前街常常将咖啡豆的烘焙、冲煮,比做是烹饪过程,事实上也是如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想要复刻出某个大厨的拿手菜肴,那么单单依靠菜谱上记载的详细数据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菜谱里仅会向你介绍这道菜肴在正常情况下的表现,而我们在实际的烹饪过程中,总会出现很多意料之外的事件,例如火候不够、腌制不够入味等等。将这个道理套在冲煮上也是一样的!即便你使用的参数、材料与咖啡店的完全一致,但如果对冲煮的理解不够透彻,那么冲好一杯咖啡依旧会是一件概率事件。
所以,除了冲煮参数以外,我们对于冲煮过程的理解也十分重要。而要理解也不难,只需要将这个过程进行拆分即可!这时候就该有朋友提问了:怎么一个拆分法呢?
很简单:根据水与粉接触的目的进行拆分!就目前来说,绝大部分的手冲冲煮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闷蒸、主萃、调整。那么接下来就由前街来分享一下,这些阶段都代表着什么吧!在前两天,前街才提到闷蒸这一步骤对于手冲萃取的重要程度。咖啡粉里会因为烘焙的原因而积攒大量气体在体内,气体(二氧化碳)的存在会阻碍热水对于风味物质的萃取。因此,我们就需要使用少量热水将这些气体“引导”出来,减少二氧化碳对后续萃取的影响。而实行这一动作的环节就叫做--「闷蒸」。
一般来说,闷蒸这个环节会使用粉的两倍水量,然后等待30秒的时间让咖啡粉进行排气。因为两倍的热水差不多就是干燥咖啡粉能够吸收的水量,而等待30秒则是给咖啡粉留出一个充沛的排气时间,对于新手或者不懂原理的朋友来说,这道公式是十分妥当的。但如果,我们想更深一步了解闷蒸,确保闷蒸的有效性,那么我们就需要从粉床在湿润后的储水能力来对闷蒸时间进行判断,以做到“完美闷蒸”。详情可以移步至这篇文章《如何做到完美闷蒸》~当闷蒸过后,我们就进入了咖啡的主要萃取阶段。通常,一杯咖啡有90%的物质都会在这个阶段释出。所以,我们需要用上较多的水量来实施萃取。一般来说,在这个阶段我们会用上总水量的60%左右。所以,这也是最难控制的一个阶段。
因为注入的水量比较多,为了确保热水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前街建议根据自身控水的熟练度来进行分段选择!通常情况下我们会一次性将这部分热水注完,但如果你是一位刚接触手冲不久的新手,那么最好是将这个阶段的水量分为两段注入,例如四六冲煮那样~(传送门:《四六冲》)通过减少每段注入的水量,以确保热水能够完全接触到咖啡粉,不会形成过多的旁路水以对咖啡的味道、浓度造成影响。因为我们在第二阶段时就已经将近90%的咖啡物质萃取了出来,所以,最后一段萃取就是用来调整的了!调整什么呢?就是咖啡的浓度以及咖啡的味道!
虽然在第二阶段已经萃取出了绝大部分的物质,但因为浓度过高,并不适合直接饮用。所以我们就需要通过第三段的萃取来对浓度进行稀释,让咖啡更适合入口。但是,第三阶段的萃取是最容易带出咖啡的苦杂物质,因为酸甜物质已经在第二阶段释出的七七八八,咖啡粉里仅剩余少量的酸甜物质,其他都是苦杂物质。而苦味物质对于一杯咖啡来说是有必要存在的,因为它能够降低酸味物质带来的冲击,同时还能给咖啡提升醇厚度。只是,要适量!苦味物质存在但不突出,这便是我们需要控制的方向。所以我们在萃取的过程中需要时刻对滤杯里的状态进行观察,以便随时做好调整的准备,防止苦杂物质释出过多而影响整杯咖啡的味道。具体的观察对象可以是时间,或者是下水速度。
比方说,当第二阶段使用的时间过多、下水速度过慢的时候,那么就意味着沿用原来的方式注水将会有概率出现过萃风险!我们最好就是通过加大注入的水流,或者是减少注入水流的穿透力、搅拌幅度,以此削减萃取效率,规避过萃现象的发生;而如果是第二阶段所使用的时间过短,或者是下水速度太快,那么就需要通过延长萃取时间(减小水流)、加强搅拌力度等方式来提高萃取,以此避免萃取不足的现象发生。
而当我们理解了萃取过程的三个阶段以后,就能够更简单的冲出一杯美味的咖啡啦!
本站推荐: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波旁咖啡
蓝山咖啡
天堂鸟咖啡豆
曼特宁咖啡豆
PWN黄金曼特宁
星巴克菜单
咖啡豆种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4-10-08 17: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