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烹饪的世界里,“煮”指代将食物放在有水的炊具中持续加热,并使其变熟的过程,是广泛应用于各式菜肴的制作手法。
而在咖啡的范畴里,尽管前街经常提到“冲煮”一词,但除了极其“重口味”的土耳其咖啡,国内大多萃取方式其实也就利用咖啡粉与热水经过短暂接触从而释放出可溶解物质的原理,所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煮”,顶多叫“冲”或者“泡”。
既然咖啡是一种食物,且需要接触热水,自然也可以用以烹煮,那么如果我们用煮泡面的方式来“料理”咖啡,会是什么效果呢?为了一探究竟,前街发动人脉成功借来煮锅一枚,再掏出店里常备的电陶炉,OK,整活儿开始~
作为初次尝试,前街先选了一款中度烘焙的巴西·红波旁进行烹煮,这款豆子在手冲时经常表现出奶油曲奇、炒花生、焦糖等烘焙类香气,醇厚感较佳,因此也适合摩卡壶、法压壶、虹吸等多种方式萃取。
设定参数方面,考虑到咖啡粉需要在水开之后再倒入烹煮,全程维持在100°C的高温下,可溶解物质的释出速度会比常规萃取方式要快,所以为了避免咖啡大幅过萃,前街第一回合将以粗盐的研磨程度进行尝试,对应门店EK43s的刻度是12格,使用中国20号筛网的过筛率落在60~65%。
其他细节亦是如此,为了让最后的浓度落在一个比较适口的区间,前街将把时间控制在1分钟,同时粉水比调至1:18。第一轮的锅煮咖啡参数如下:
咖啡豆:巴西·红波旁
粉量:18g
粉水比:1:18
研磨度:EK43s-12格
计划时间:1分钟
第一步,前街先往壶里倒入324g常温饮用水,以最高档加热至冒小泡泡,当温度升到96°C,便立马把研磨好的咖啡粉全部倒入,并开始计时。
待咖啡液完全沸腾后,立马将电陶炉调为最小档,用一个小勺子上下或左右拨动,让鼓起来的粉末与热水尽可能充分接触。
很不幸的是,正当时间临近一分钟时有客人进店(前街需要出品咖啡),最后整个沸腾时间远远超出计划,于是我们赶紧将煮锅从加热源撤下,再用一个不锈钢滤网隔出咖啡渣,便可以趁热品尝了。
品尝之前,我们测得整壶咖啡的TDS为1.53%。从外观来看,这杯煮出来的咖啡十分浑浊,而且因为前街使用了孔洞偏大的金属滤网,所以保留了沸腾时带出的些许泡沫在咖啡上。咖啡喝起来的口感比较低沉,以锅巴的焦香居多,几乎没有风味,略有粉渣感,而且苦味重,整体冗杂而浑厚,明显是严重过萃了。
尽管咖啡的风味和口感不大理想,但经过第一次的实践,我们也有了点经验,不再担心咖啡难喝而蹑手蹑脚地操作(因为已经喝过最难喝的了)。
在第二轮尝试中,为了获得口感浓郁的锅煮咖啡,前街也试着调整其他参数,先将粉水比拉小让浓度提高,沸腾过程中加入顺时针搅拌的动作,进一步加快风味物质的释出效率,以及最关键的一点,精准把控1分钟的沸腾时间。综上,第二轮的锅煮咖啡参数:
咖啡豆:巴西·红波旁
粉量:18g
粉水比:1:16
研磨度:EK43s-12格
时间:1分钟
最后,为了让煮出来的咖啡口感更干净,前街将用滤杯搭配细密度更好的无纺布进行隔渣,晃匀后再趁热品尝。
经过调整后的锅煮咖啡液明显比第一壶更为澄清,上层已无泡沫,测得TDS值为1.35%。咖啡入口有明显的炒花生、黑巧克力、曲奇风味,口感浓郁而扎实,微苦中带有点回甘,醇厚度较高,尾韵干净,可以说是一杯不错的黑咖啡。
既然中深烘程度的咖啡粉经过煮制,依然能表现出不俗的风味,还没有过萃迹象,那么前街也能在选豆子上大胆起来,试着将目光放向浅烘焙的类型。恰好这两天入手了一款秘鲁产区的水洗瑰夏,杯测时表现出馥郁的茉莉花香和葡萄汁调性,风味清新,果汁感明显,想必同样适合于其他萃取方式。
高海拔的咖啡豆本身硬度偏高,且这只瑰夏采用了中浅程度烘焙,为了协调风味物质的萃取情况,前街将其研磨度调细半格,其余参数不变。事不宜迟,马上开煮:
咖啡豆:秘鲁·水洗瑰夏
粉量:18g
粉水比:1:16
研磨度:EK43s-11.5格
时间:1分钟
最后得到的锅煮瑰夏测得TDS值为0.94%,肉眼可见是三壶咖啡里最清澈的。本以为咖啡会萃取不足,没想到入口竟有丰富香气,首先是淡雅的花香与葡萄汁调性,伴有红茶、西梅的风味,口感圆润、清甜,虽然醇厚度偏弱,但韵味相当优雅,层次却也不输手冲。
本站推荐: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波旁咖啡 蓝山咖啡 天堂鸟咖啡豆 曼特宁咖啡豆 PWN黄金曼特宁 星巴克菜单 咖啡豆种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5-03-27 18: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