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加入了大量牛奶的意式咖啡”,就是我们对于“拿铁”一词的普遍理解。但很多朋友发现,并不是所有名为“拿铁”的产品都会带有咖啡。比如我们经常能在咖啡店见到的:抹茶拿铁、焙茶拿铁、红丝绒拿铁、阿华田拿铁等产品,虽然都叫拿铁,可很多店家出品的都是不带咖啡的版本。于是这闹出了不少乌龙,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例如前街经常收到问题的就有:“明明就叫拿铁,为什么它却不含咖啡呢?”以及,“既然没有咖啡,为什么还要叫拿铁呢?”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拿铁”一词是音译自Latte,这是一个源自意大利语的单词。之前前街曾有分享,在网上流行着这样的一个段子:“如果你去到意大利的咖啡馆想要点上一杯拿铁咖啡,但点单时跟店员说的是拿铁(Latte)而不是拿铁咖啡(Caffè latte)的话,那店员就会给你端上来一杯牛奶。”在早些时候,确实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在意大利语中,“Latte”是牛奶的意思,而Caffè latte,才指的是牛奶咖啡。当你向人下单的是一杯牛奶,那得到的自然就是不含咖啡的牛奶啦。而抹茶拿铁、红丝绒拿铁里的“拿铁”,就是还原了Latte一词原本的意思,即牛奶,所以转换过来的话就是“抹茶牛奶”、“红丝绒牛奶”,那不带咖啡自然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前街之所以说它是早期的情况,是因为随着拿铁咖啡的盛行,拿铁一词逐渐被默认为了是拿铁咖啡的“缩写”,以至于现如今我们一提到拿铁,首先想到的是牛奶咖啡,其次才是牛奶。而这也是为什么,抹茶拿铁这样的命名会成为乌龙事件的导火索。19世纪中叶,“Caffè”和“Latte”被收录进意大利词典里,并开始统一使用。虽然当时早已经出现了将牛奶和咖啡混合在一起的做法,但这两个单词并没有在那个时候被组合在一起使用。而是直到30年后的1867年,美国作家威廉·迪安·豪威尔斯(William Dean Howells) 在他发表的《意大利之旅》一书中,才首次使用了“Caffe e latte”来描述一杯牛奶咖啡混合的饮料。不过因为当时意式咖啡机还没有被发明出来,所以当时的“Caffe e latte”仅仅是将牛奶加进煮出来的浓咖啡里,其名号也没有被世人所熟知。而是直到后来意式咖啡机面世以后,广义上的「拿铁咖啡」才拥有了“正式出道”,被大家认识的机会。然后从这里开始也是前街会经常提及到的一个故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意大利人带着咖啡机移民美国并在当地开店谋生,但因为美国人喝不惯意式咖啡机做出来的高浓度咖啡,所以店家都不得不对产品做出本土化的改良,即所谓入乡随俗。而拿铁咖啡就是诞生于加州一家“地中海咖啡馆”(Caffe Mediterraneum),店家通过往传统卡布奇诺里加入更多的牛奶,使咖啡的苦能被牛奶的甜所稀释,整杯咖啡因此拥有了更高的接受度。然后这款加入了更多牛奶的卡布奇诺就被放入了菜单里,为了能够与传统的卡布奇诺区分开来,店家便以它有更多牛奶的特点而将其命名为“Caffè e latte ”,翻译过来就是牛奶咖啡。随后,这份加入了大量牛奶的意式咖啡在当地广受好评,并在接下来因为连锁品牌的崛起和拉花艺术的传播而从美国扩散到了世界。而随着咖啡逐渐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开始习惯性地把“Caffè latte”这个名字简称为“Latte”。所以自20世纪80年代后,Latte被默认为了是Caffè latte的“缩写”,当我们在意大利以外的地方说起拿铁的时候,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加入了大量牛奶的的意式咖啡。而意大利当地其实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当外来游客在意大利咖啡馆用“Latte”点单的时候收到的也不再是一杯牛奶,而是一杯牛奶咖啡了(大概率)。那么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既然叫“拿铁”很容易被误会,那为什么咖啡店还要使用“拿铁”来给没有咖啡的产品命名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这些产品的出品形式与拿铁相同。无论是抹茶拿铁也好、红丝绒、焙茶等其他无啡拿铁也罢,它们在制作时都会像拿铁一样,使用大量打发过的牛奶与基底融合,然后用奶泡在表面绘制出精致的图案(热饮做法)。无论是样貌还是制作的流程,都与拿铁大差不差。而“拿铁”这个词正好可以完美将这些特征诠释出来,“易”于客人的理解,所以这成为了第一个用“拿铁”命名的理由。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店家认为用“拿铁”这个在咖啡界里的专业术语命名,会让这些不带咖啡的产品也能与咖啡店产生联系。所以相比于“牛奶”,大多数店家更喜欢用“拿铁”来给他们命名。但一般来说,这些不含咖啡的“拿铁”都会被划分进菜单里的“无啡区域”,因此我们只需要看看它们被放在菜单里的哪个分类里,或者提前咨询一下店员,基本上就不会有太多“事与愿违”的情况出现~
本站推荐: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波旁咖啡
蓝山咖啡
天堂鸟咖啡豆
曼特宁咖啡豆
PWN黄金曼特宁
星巴克菜单
咖啡豆种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5-08-02 17:5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