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街发现,许多朋友在刚开始学习咖啡冲煮时总会碰上这样的一个难题:发现自己冲出来的咖啡不好喝,但具体不好喝在哪就是说不上来。
讲道理,如果我们想要冲好一杯咖啡,除了要学习冲煮的底层逻辑、掌握好正确的萃取参数以外,还需要知道如何辨别出咖啡的萃取情况。
因为冲出来的咖啡不好喝主要就是由“萃取不足”和“萃取过度”这两种情况所导致(前街这里指的是萃取上的影响),而它们的特征、解决方案各不相同。只有知道是哪种情况导致的咖啡难喝,我们才能够找到对应的改善方案,最终冲出一杯美味的咖啡。所以每当有朋友在前街门店反馈冲出来的咖啡不好喝时,前街总会先让大家阐述一下咖啡难喝的具体特征,然后再给予相应的改善建议。那不知道也没关系,今天前街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分辨出咖啡的萃取情况!有学过咖啡理论知识的朋友就知道,萃取不足和过度的定义主要来自于金杯萃取。在金杯准则中,18%~22%的萃取率被认定为是让一杯咖啡好喝的合理萃取范围,低于18%的萃取率会被判定为萃取不足,而萃取率高于22%则会被视作是萃取过度。但泡咖啡终归就是一件再日常不过的事情,即便是冲煮经验老道的咖啡师,也不会动不动掏出浓度仪来测量咖啡的浓度判断达不达标,更别说普通的、刚入门的咖啡爱好者了。而且最关键的是,金杯准则并非绝对正确。处于金杯萃取范围内的咖啡不一定好喝,而超过金杯范围外的咖啡液不一定难喝。为什么呢?因为这跟咖啡豆的品质有关。首先我们需要先知道,咖啡豆里的可溶解物仅占豆重的30%。而在这30%里,不仅有我们喜欢的优质风味物质,还存在着一些不讨喜的物质。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咖啡难喝,就是因为这些不讨喜的物质在杯子里占据了上风。而这些物质在咖啡豆中的占比主要受咖啡豆的品质影响,咖啡豆的品种、种植环境等都是决定咖啡品质的因素之一。当咖啡豆的品质越高,不讨喜的物质就越少,反之亦然。前街要表达的是什么呢?就是如果咖啡豆的品质足够高,那么即便我们将它的可溶性物质大量的溶解出来,萃取率超过22%,咖啡也不一定会难喝,因为它体内没有多少不讨喜的物质;反之,如果咖啡里本来就带有许多不讨喜的物质,那即便萃取率落在金杯的范围内,它也不见得会好喝。
当然啦,这也跟物质的溶解差异有关。由于萃取率计算的仅仅是一个平均值,它无法判断出咖啡中哪些物质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所以相比于依赖仪器测量,前街更推荐大家结合实际,通过咖啡味道上的特征来判断出具体的萃取情况。结合上述,前街相信大家已经对萃取不足和过萃有了一定的了解。萃取不足就是指咖啡中只有少量的风味物质被水带出。例如咖啡中有30%的可溶解物,而我们通过冲煮只溶解出了10%或者15%。而通常来说,萃取不足的咖啡会具备有以下三种或者任一负面特征。风味寡淡:由于很多风味物质还没来得及溶解出来就已经结束萃取,所以萃取不足的咖啡通常会出香气薄弱、味道寡淡的负面特征。水感很重:因为咖啡中没有足够数量的风味物质,所以在粉液比较小的情况下,浓度会稍显不足。咖啡喝起来会有着很重的水感,口感十分单薄。尖酸涩咸:尖酸、咸、酸涩等都是常见于萃取不足咖啡中的负面表现。因为咖啡的风味物质溶解速度会受分子量大小影响。与酸有关的轻量分子溶解速度最快,在一开始就会大量的溶解出来;甜味分子次之;苦味物质的分子量最大,所以它的溶解速度最慢。很多朋友都是在甜、苦物质还未足量溶解的时候就停止了萃取,所以咖啡中仅有在一开始就大量溶解的酸味物质。由于没有其他味道的平衡,酸味一家独大,咖啡喝起来就可能会有着非常尖锐的酸味。甚至呢,你还有可能从萃取不足的咖啡中喝到明显的咸味或涩感。在萃取得当的情况下,咖啡的咸味和涩感一般会被其他的味道所遮掩,一般我们是很难察觉得到。但当萃取不足的时候,因为缺少了遮掩它们的其他味道,我们也就能够从咖啡中品尝出来。如果我们从咖啡中品尝出了以上三种或者任一一种负面表现,那么这杯咖啡大概率就是萃取不足的。而导致萃取不足的因素有很多,像是研磨过粗、水温过低、时间太短、水量太少,甚至是搅拌频率不够高等情况都能够引发萃取不足。那解决方案因为与过萃一致相同,所以前街放在最后一起说。过度萃取的情况则好分辨很多,因为过萃就是萃太多,把咖啡里那些不讨喜的东西过多的溶解了出来,例如溶解速率较慢的大分子物质。
而过萃的咖啡表现主要就是苦味明显、干涩,或者出现了一些像是木头、稻草等冗杂的风味。因为我们对这些表现都会比较敏感,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能够一下就辨别出咖啡出现了过萃的情况。导致咖啡过萃的原因就与萃取不足相反,是萃取效率太高。像是研磨过细、水温过高、时间太长、搅拌力度太强等等。但在多数情况下,过萃是由萃取时间过长所导致。导致咖啡过萃和不足的原因无非就是参数上的效率过高或过低,所以我们只需要在咖啡过萃的时候降低萃取效率,萃取不足的时候提高萃取效率即可。但是呢,难的地方在于,影响萃取的参数这么多,我们该如何选择调整的对象呢?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要固定其中几个参数然后对某一参数进行调整即可。水温、研磨、时间、水量是影响咖啡萃取的四大参数,而在这其中仅有研磨度的数值是不可视的,所以我们的固定对象就可以是水温、时间,以及水量,然后将研磨作为唯一变量进行调整。以前街为例!假设前街冲煮的对象是一支浅烘焙的咖啡豆,那么前街将会使用91~93°C的水温(深烘焙则是86~89°C)、1:15的粉水比例,以及两分钟的时间来冲煮它,研磨方面挑选一个常用的刻度。如果冲出来的味道出现了萃取不足的特征,那么就调细研磨度。而如果出现了过萃的特征,则对研磨进行调粗。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非常迅速地找到适配当前咖啡豆的参数,同时修正咖啡的味道,让咖啡变得好喝起来。但这个方式只能够进行一个初步的改善,并且除了参数会对咖啡的萃取、味道造成影响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会对咖啡造成影响,例如细粉的问题。那像这些比较复杂的情况大家可以移步至「传送门」这篇文章了解,前街就不过多赘述啦。
本站推荐: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波旁咖啡
蓝山咖啡
天堂鸟咖啡豆
曼特宁咖啡豆
PWN黄金曼特宁
星巴克菜单
咖啡豆种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5-09-04 17: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