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布奇诺,一款被无数咖啡馆收录进菜单的牛奶咖啡。随着世界各地咖啡文化与潮流的发展,卡布奇诺的定义一直在变,这杯经典咖啡的外表也发生了直观变化。
相传,这种饮料起源于18世纪的维也纳咖啡馆。那时候的咖啡是连粉带水一起喝的,为了更好入口,一位名叫库尔奇基(Kulczycki)的波兰人采用布袋过滤掉咖啡渣,然后装在一个玻璃杯里,再加入蜂蜜、香料和奶油。不仅让咖啡更好喝,还呈现出特别的红棕色,视觉上很像方济嘉布遣会( Order of Capuchin Friars Minor )修士身上的道服颜色,于是维也纳人称之为「Kapuziner」。
随着它传入意大利,并伴随着增压式咖啡机技术的发展,意大利人开始改用浓缩咖啡,打发成绵密泡沫的牛奶替代了奶油,然后用勺子将咖啡表面的奶泡塑形成尖帽形状。渐渐地,它也有了自己的意大利名字,那就是我们所知道的Cappuccino。另外,也有说法称它其实源于教袍“Capuchin”一词。至于它的“前身”Kapuziner,人们则更习惯称之为维也纳咖啡( Viennese Coffee )。
关于卡布奇诺的制作,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咖啡、牛奶、奶泡比例分别为1:1:1。拿容量为6盎司(约177ml)的咖啡杯举例,即双份Espresso(60ml),1/3的热牛奶(60ml),以及剩余1/3的泡沫。这样做出来的奶泡厚度差不多是2.5cm,前两口喝到的几乎都是泡沫,而底下咖啡味会非常浓郁。
在那个蒸汽棒还没出现的年代,想得到奶泡只能依靠手动打发,且做出来的泡沫比较粗糙。那时候制作卡布奇诺,是先把打发成型的厚泡泡,用勺子将其挖入杯中,直至撑到杯子的11分满,脱离勺子的泡沫层还会被带出一个白色的小尖帽。此时的奶泡呈蛋白霜形态,很稳定,不过与咖啡并没有很好地融合。
伴随着压力更强的意式咖啡机出现,利用蒸汽打发奶泡的方式也随之衍生。蒸汽棒不仅能打出绵密丰盈的奶沫,为出品提高不少效率,也免去了勺子刮奶泡的步骤。这也是为何后来的卡布奇诺不见了“小尖帽”,取而代之的是光滑凸起的圆形“鼓包”。
自此以后,小杯量、凸起的奶泡、咖啡味浓郁,以及厚奶泡所带来的厚实绵密感,就成为了大家印象里卡布奇诺的特点。但也正因为这般厚重的泡沫层降低了旋蒸牛奶的流动性,难以做出像拿铁那样华丽的拉花图案,于是一些咖啡师采以中央注入的方式,轻轻将奶泡落入Espresso中,从而形成了标志性的“黄金圈”。
如今,随着拉花艺术的盛行,咖啡师恨不得在每一杯牛奶咖啡上勾勒出好看的花型,卡布奇诺也不例外。为了能呈现出简单的图案装饰,咖啡师在打发奶泡时就会有意识地进气少一些,让奶泡变薄以提高其流动性。此外,考虑到如果太满杯容易洒漏,一些提供外带的咖啡店还会刻意地减少奶泡满杯凸起的效果,这样也就少了撑起至11分满的形态。
当然,前街认为所谓经典的卡布奇诺并不是说无条件还原古早的配方,事实上,随着咖啡豆品质、烘焙程度、萃取设备、大众口味等因素的改变,卡布奇诺也一直随着潮流在发生改变。但若这些变化,脱离了“小杯量、11分满、咖啡味浓郁,厚奶泡带来的饱满绵密口感”这些特点,那么它或许已经不再是一杯「卡布奇诺」了。
本站推荐: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波旁咖啡 蓝山咖啡 天堂鸟咖啡豆 曼特宁咖啡豆 PWN黄金曼特宁 星巴克菜单 咖啡豆种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5-04-13 10:4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