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文章中,前街说到:大部分的朋友最开始对于滤杯的选择,都是基于它的功能性。例如:“这款滤杯能让冲出来的咖啡更干净”,“这款滤杯能冲出更醇厚的咖啡”,“这款滤杯冲出来的咖啡有更高的甜感”等等。
这些萃取特点都是围绕着滤杯的构造进行改变,而它们的不同,便在于将部分构造改变后,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萃取效果。那么今天,前街就来详细剖析一下,滤杯的构造是如何对萃取产生影响的!无论什么形状的滤杯,主要看重的作用有两点:导流性能,以及下水速度。这两者分别反应在导流骨的分布,和下水孔洞的大小上。导流骨,它可以是滤杯杯壁,或者杯底突出的线条,也可以是像冰瞳滤杯、十字星滤杯一样直接凹进去的凹槽。这些线条或凹槽会支撑起滤纸,创造出一定的空隙,这个空隙我们称之为「导流槽」。导流槽有一个主要的作用:引导热水渗出的方向、增加热水能够渗出的空间。

如果没有导流槽,那么滤杯充其量只是一个支撑滤纸的漏斗(Melitta设计的扇形滤杯初版就是这样),水流只能够顺着重力往下渗透。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没有导流骨的Kono,或是Chemex咖啡壶,在滤纸完全贴合的情况下,水能够流动的缝隙只有底部孔洞那小小的部分,这块领域能让水通过的面积十分狭小,除了被咖啡粉占领了绝大部分空间外,可能还会有细粉堵塞了一部分的孔洞。最终导致,水渗出来的速度十分缓慢(会直接过萃的那种慢速)!所以,便需要导流槽来改变水的路径,增加能够渗出的面积。

而导流槽的设计可谓五花八门,传统一点的便是竖形设计!Kono、Origami等滤杯正是这种设计的使用者。它们运用长短不一的竖形导流骨将滤纸支撑起来,腾出水流的空间!导流骨越长,水能够快速渗出的空间也就越大。而导流骨没有涉及的部分流速就会比较慢,位于那个部分的粉层会处于一个浸泡式萃取的状态。

而像V60滤杯的导流槽则是由长短相间的螺旋导流骨构成,螺旋导流骨使本该垂直向下渗透的水流方向,更改成了顺着导流骨螺旋流动,这样使得热水能够迅速流动的同时,还能够使咖啡获得均匀的萃取。

还有一些较为特别的滤杯,它们的导流槽是滤杯杯壁由内向外凹陷凹出来的,例如像昨日文章的主角冰瞳滤杯,或是十字星无限滤杯,它们凹陷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创造缝隙,让水有着更多的流动空间。

说完了导流槽我们再说说说孔洞,孔洞的大小、数量,是决定水流速度的重要设计。它的设计需要和导流槽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世界上第一个滤杯是由Melitta公司设计出来的,是一个拥有多条导流骨的梯形滤杯。即便这个滤杯有着非常多的导流骨,但因为它的孔洞只有一个,而且非常小,导致水流速度极为缓慢,过萃事件频频发生!

所以,这才被Kelita公司抓到了“借鉴”的机会,推出了三孔设计的梯形滤杯,渗水速度大大提升!所以,滤杯的孔洞越大/越多,水能够渗出的空间也就越充裕!

因此,并不是每个拥有导流槽的滤杯都会像V60一样,下水速度会比较快!只是它们需要这个设计,将渗水速度控制在合理的一个时间内,从而避免萃取过度的状况!滤杯常见的材质有树脂、陶瓷、金属、玻璃,它们对于萃取的影响较小,主要就在于材质导热性能的强弱。但如果不是在冲煮前使用大量热水进行预热的情况下,并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充其量就增加一个保温的效果~

所以,当我们理解了滤杯的主要设计理念后,我们就能够通过滤杯的外观,大致判断出它与其他滤杯的区别在哪里。这样在购买的时候,就不会被五彩斑斓的滤杯外观迷得晕头转向~对了!现在很多厂家都陆续推出了带阀门版的滤杯。在原来滤杯的基础上,增加了可调节、可控制下水的开关。这个功能的增加不仅给初学者降低了大幅的入门门槛,还给予了老玩家更多的可玩性!当我们将常规的滤杯玩透了之后,试试“聪明杯”版的滤杯,也将会是个不错的消遣~
前街咖啡馆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口烟墩路保安前街10号
本站推荐: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波旁咖啡
蓝山咖啡
天堂鸟咖啡豆
曼特宁咖啡豆
PWN黄金曼特宁
星巴克菜单
咖啡豆种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3-12-05 17: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