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街的豆单里,埃塞俄比亚产区的品类是最多的。因此,前街后台常常会收到客人朋友关于埃塞豆的“特别反馈”。例如:豆子的大小问题!
虽然咖啡豆属于农产品,无法像工业品一样拥有标准模版来复刻出相同的个体,但起码大部分时候我们所买到的一包豆子的大小都是比较均匀的。大的不会特别大,小的不会特别小。而埃塞的豆子就恰恰相反,豆子不仅大小不一,甚至长短有别,长相五花八门,让人有点好坏参半的感觉。于是有着这种感觉的客人就找到前街,发出询问:“这种情况正常吗”...
确实,这种情况是很容易令人感到误会的。但对于埃塞的豆子来说,是十分正常的一个现象。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埃塞俄比亚不同于其它产国的三大特点:品种、采收模式,以及分级制度。原生种「Heirloom」,是我们在市面上最常见到的埃塞俄比亚产区的品种。虽然近两年埃塞的“数字编码种”(74、75系列)和原生瑰夏的名气如日中天,但原生种依旧是埃塞产区的主流品种。那问题就来了:原生种是什么品种呢?
其实吧,原生种并非单一的某个品种,而是一个统称,意指生长在埃塞俄比亚所有的咖啡品种。埃塞俄比亚作为阿拉比卡种的发源地,其坐拥的咖啡品种数不胜数。光是人类探索至今,记录在册的品种数量就已高达2000多种。更别提那些还没有被记录,还没有被探索到的那些品种了。
因此,埃塞俄比亚作为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咖啡基因宝库,时刻都被境外的咖啡猎手们注意着。人人都试图能够通过探索,在埃塞找到堪比瑰夏、胜于瑰夏的高质量品种。那埃塞政府此时就犯了难,一方面是品种数量过于繁杂,全部鉴定的难度堪比登天。另一方面又得防止这些猎手盗取品种!于是在深思熟虑下,政府就决定将诞生于埃塞俄比亚的品种统称为「原生种」。既出于保护目的,还为了减少品种带来的麻烦。
还记得前段时间前街分享的《咖啡生豆的三大分级》吗?在里面前街提及到,埃塞俄比亚的生豆分级标准为豆子的瑕疵率和咖啡的杯测分数,并非像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周边国家一样,使用豆子大小作为分级标准。而之所以要这么制定分级标准,除了因为品种数量繁杂,还因为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埃塞俄比亚主流的种植采收模式。而这也促成了原生种这一统称的生成。埃塞俄比亚主流的种植采收模式大部分咖啡产区产出的咖啡都是来自于种植园咖啡!就是指规模较大,由私人经营的咖啡种植场。在这种模式下,咖啡能够被大批量且统一的进行种植、采收、处理、售卖,品种和品质可以得到一个不错的保障。但这样做的前提就是,要先花费很多钱来将种植园搭建起来。埃塞俄比亚虽然有近五分之一的国民依靠咖啡谋生,但我们都知道,当地并不富裕。所以基本上能够在埃塞搭建种植园的咖农寥寥无几,即便从业人口众多。因此,在埃塞,生产出来的咖啡有近90%以上都是属于另外三种咖啡:森林、半森林、田园。
森林咖啡指的是咖农采收的咖啡是来自于埃塞俄比亚的山林间,那些野生生长的咖啡树。这些咖啡树无人打理无人照料,每逢咖啡果实成熟时期,咖农就会往返林间进行采收;半森林咖啡则指咖啡树种植于森林和农户生活的范围区间,虽然前者一样,都是野生生长的咖啡树,但因为更靠近农户的生活范围,所以这些咖啡树会有专人打理、采收;田园咖啡则指咖啡是由农户自行种植,采收。一般种植的场景是农户的田地或后院,总之就是农户的生活范围里。而这一模式的咖啡占据了埃塞俄比亚咖啡年产量的55%以上,是埃塞俄比亚咖啡的主力选手。那无论是森林咖啡、半森林咖啡或者是田园咖啡,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绝大部分都属于品种混合采收。前俩者自不用说,田园咖啡这些由农户自行栽种的咖啡品种也是来自于森林里混合采收回来的野生品种。(除非上面给出了特别的需求或者品种种植,不然咖农们并不会刻意去区分采收的品种。)所以很多咖农至今都不知道他所种植的咖啡是什么品种。然后因为收入的来源主要是咖啡果实的量,所以他们会将目光所及的所有咖啡果实尽数采收。只要是成熟的咖啡果,无论大小,无论胖瘦,全部都要进筐!当混合采收以后,这些果实会售卖给附近的处理厂或者合作社。处理厂在收到来自不同农户的果实后也不会进行区分,而是直接统一处理,然后售卖给生豆商。
因此,无论是在种植阶段、采收阶段,还是处理阶段,咖啡品种都是在不断的混合、混合再混合。不同品种有着各不相同的外貌特征,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豆会大小不一,长短各异。因为打从一开始,它们就不是一个品种。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原生种」、「瑕疵率分级」等不同于常规的名称和制度。
而如果我们选择了一款不是原生种的埃塞咖啡豆,例如前街最近新上的ALO,它是74158品种。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豆子的大小、长相都大致相同~这便是原生种与单一品种的主要区别。
本站推荐: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波旁咖啡
蓝山咖啡
天堂鸟咖啡豆
曼特宁咖啡豆
PWN黄金曼特宁
星巴克菜单
咖啡豆种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4-11-25 18: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