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酷暑天气加剧,人们对提神醒脑的咖啡需求持续飙升,圈内更是激发出了不少“新思路”。像在上周,有读者就给前街发来疑惑,问:咖啡能不能像茶一样采用袋泡的形式萃取?因为她觉得挂耳要分次注水,还要把控水量,显得比较麻烦,而如果直接袋泡的话则可以节省很多工序。
袋泡咖啡和挂耳咖啡的主要特点
先来简单温习一遍大家比较熟悉的挂耳咖啡。市面上出售的挂耳,是将咖啡豆提前磨好装入无纺布滤袋中,冲煮时把滤袋两侧设有纸片挂在杯边,就刚好能让咖啡包悬空在中央,即可模仿手冲咖啡的便捷式产品。每当想喝咖啡,只需往里注入适量热水,待全部过滤后就能获得一杯即冲即饮的黑咖啡。
作为滴滤式咖啡的一种,除了因咖啡豆类型的不同而异,挂耳的味道主要受咖啡粉粗细、粉水比、水温以及水流大小这几个方面决定。
而袋泡咖啡虽然同样是一种便捷式产品,但我们从名字不难看出,它是一种典型的浸泡式萃取。由于采用了“茶包式”的封口小袋,冲泡时需要把它直接放入水中,让可溶解物质自行从缝隙中出来。
据说,最早在18世纪的法国,人们先将咖啡粉放入一个大号布袋中,裹紧后丢进热水里“熬煮”,直到咖啡达到一定浓度,就可以将布袋取出来,前街今天所讲的袋泡咖啡则由此演变而来。
袋泡咖啡VS挂耳咖啡
为了给提出疑惑的小伙伴一个客观解答,这次袋泡咖啡和挂耳咖啡的对比试验中,前街打算一次制作两种不同的咖啡,包括常规热冲和冷萃,最后通过品尝来找出两者的区别,看最终结果究竟谁胜谁负。
对于无纺布滤袋的尺寸,这里前街网购的是5.5 * 7cm的迷你款,刚好可容纳10g中浅烘焙的咖啡粉,而门店日常出售的挂耳则由一层粗网格无纺布与一层细无纺布组成,未展开前呈7.5 * 9cm的长方形,每袋同样是装取10g粉量。
本轮对比,将全程使用前街邓肯庄园·卡杜拉,巴拿马产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上日晒处理方式使得这支咖啡呈现出多样且细腻的花果韵味,并伴有蜂蜜般甜感,但由于该批次入手的量不多,所以暂且只在前街门店提供出品和售卖。
研磨度与手冲保持一致,均为EK43s磨豆机刻度9.5格(手摇磨豆机C40刻度24格)。
袋泡和挂耳做热咖啡
挂耳咖啡热冲参数:咖啡粉10g、粉水比1:15、水温93℃、小水流分三段注入150热水。前街注入第一段会采用20g热水将全部咖啡粉湿润,等待一会儿后注入第二段65g,结束时刚好达到滤袋的8分满,待咖啡液全部流完,即可用同样的手法注完最后一段65g。
袋泡咖啡热冲参数:咖啡粉10g、粉水比1:15、水温93℃。前街先将咖啡包放入杯中,并一次性注入150g热水,由于未知滤袋的细密程度,所以浸泡时间需要情况而定。
结果发现,在无纺布的“阻碍”下,咖啡粉与热水相互隔离,难以在短时间内释出太多的可溶解物质,因此需要通过延长时间来拉回浓度与萃取率。在苦等了20多分钟后,前街发现咖啡的温度已经远低于50℃,可浓度还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于是前街选择放弃。
果不其然,通过品尝两者确实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挂耳冲出的邓肯卡杜拉闻起来就有明显的热带果气息,入口是草莓、芒果干、菠萝的酸甜,果脯的香气尤为饱满,吞咽后口腔中还留有葡萄的清香;而用袋装版本“浸泡”的咖啡喝起来明显很淡,入口能表现出轻微的果脯和淡花香,酸质不高,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袋泡和挂耳做冷萃
考虑到咖啡粉自身会吸水,前街这里制作冷萃均使用20g粉,具体参数为:挂耳咖啡/袋泡咖啡20g、粉水比1:11、常温水220g、浸泡时间8小时。
挂耳冷萃的操作方法:准备1个可密封的容器,撕开挂耳后把咖啡粉全部倒入,接着加上220g常温水并搅拌均匀,封好口直接放入冰箱,中途可适当搅拌粉层,让萃取更充分。冷藏8个小时后,使用滤袋/滤纸将其隔渣便可以开始享用了。
袋泡咖啡的冷萃方案相对更简单些,直接将准备好的2个咖啡包丢进一个干净容器中,倒入220g常温水,封好口也是直接送进冰箱,途中记得适当翻动。由于咖啡粉已经提前“打包”好,所以萃取结束后的咖啡液无需进行过滤,直接取出咖啡包丢弃即可。
本站推荐: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波旁咖啡 蓝山咖啡 天堂鸟咖啡豆 曼特宁咖啡豆 PWN黄金曼特宁 星巴克菜单 咖啡豆种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5-07-24 16: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