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咖啡这一概念自传入国内也有些年头了,我们经常会在豆单上看到各种咖啡种植产地区、庄园、处理厂、合作社……这么多种分类,大家又是否分得清它们所代表的意思?
「精品咖啡」(Specialty Coffee)
精品咖啡的概念最早是由Erna Knutsen女士提出的,「在独特微型气候与地理条件下,培育出具有产区风味的咖啡豆。」「Special geographic microclimates produce beans with unique flavor profiles.」
从咖啡生豆上看,光有良好且独特的种植条件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种植者们挑选合适的咖啡品种用心地栽培,以及对咖啡鲜果的精致处理,最后才能得到一粒优质的咖啡豆。这也是为何在品尝一杯咖啡前我们会强调,这一支豆子来自哪个产地(/产区)、哪个庄园、什么处理法···
产地(/产区)
说到产区,常喝咖啡的朋友们应该不会陌生,甚至能如数家珍般说出埃塞俄比亚、巴西、巴拿马等自己钟意的咖啡生产国。但实际上在这些大的咖啡生产国之下,还会细分出更为具体的小产区。
比如哥伦比亚产国,在它之下还分有:惠兰(Huila)、乔科(Choco)、考卡(Cauca)等咖啡种植产区。如此区分是因为所处风土不同,相互之间可能会间隔上百公里,使种植生产的咖啡风味也会有不小的区别,所以需要划分区域各自命名。
还有一种划分原因,是因为其种植生产的咖啡,具有十分独特且明显的风味而被单独区分出来。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耶加雪菲」。耶加雪菲原先是西达摩产区的一部分,但相比于西达摩产区的其他咖啡,耶加雪菲拥有更为明显的白色花香、柠檬、柑橘调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耶加味”,被国际众多咖啡老饕指名道姓地抢购而崛起。于是,耶加雪菲从西达摩独立出来。
究其细分原因是,即便在同一生产国,甚至临近紧贴着的产区,因不同的微型气候与地理条件,导致其生产出的咖啡在风味上也会有不小的差别。
什么是咖啡处理厂?合作社又是啥?
咖啡处理厂,顾名思义就是大批量,流水线地对咖啡鲜果进行统一处理的地方。(咖啡豆其实是咖啡鲜果的种子,需要去除果皮果肉等一系列处理才能得到我们熟知的咖啡豆。)
咖啡鲜果的处理对于场地、资金等现实问题是有要求的。而绝大部分咖啡生产国都是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不是所有咖农们都负担得起一整套价值不菲的处理设备。毕竟小咖农可能就几亩地,你让他自己重金买设备,再找场地对鲜果处理,这不现实。因此,小咖农们会将自己的咖啡鲜果运输到最近的咖啡处理厂进行售卖。
但是在咖啡鲜果交付给处理厂这一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中间人,这种中间人通常是只涉及运输而不涉及生产的。有时一个中间人可能就只有一辆卡车,往返于咖农们与处理厂之间,这些中间人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咖啡鲜果的价格,使咖农的收益打折扣。
有效避免中间人这一环节的方法便是,咖啡农们联合起来构建合作社,一起合资购买更好的设备设施,将各自生产的咖啡鲜果统一处理并以合作社的名字一同出售。例如埃塞俄比亚的果丁丁合作社、沃卡合作社等。
咖啡庄园又是什么?
一般而言,咖啡庄园是一种私人性质且成规模的咖啡种植生产农场。咖啡庄园比起咖啡合作社更为自由。建立咖啡庄园的庄园主通常拥有充足的资金,购买配套的咖啡鲜果处理设备设施,用来加工处理自己的咖啡鲜果。庄园主可以自由掌控调整种植与处理的重心或方向,以及是否进行试验性的种植与处理方式等。
咖啡庄园的生产、销售、材料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庄园主自己负责。因为销售直接对接咖啡生豆商,而种植商便是庄园自己,能更迅速地了解客户需求并做出改变。
咖啡庄园可以为产品定制不同的价格,在生产与供应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果时获得更多的利润,并且利润归私人所有。像我们经常听到的巴拿马艾丽达庄园、翡翠庄园、哈特曼庄园就是典型代表。
写在最后~
大部分产区的豆子都会使用产区名称作为豆子的名称,比如西达摩,波奎特,耶加雪菲,喜拉多等都是产区或是交易集散地的名称。庄园和品牌通常会出现在较发达的地区,比如美洲地区,常见的如希望庄园,翡翠庄园,艾丽达庄园等。
而埃塞虽有庄园但并不多见,不发达地区以合作社或者是直接用处理厂的方式命名居多,比如沃卡等。这也是大部分咖啡豆命名的规律,理解了这一逻辑,就不会出现诸如惠兰庄园,利姆庄园,孔加庄园等叫法了。
本站推荐: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波旁咖啡 蓝山咖啡 天堂鸟咖啡豆 曼特宁咖啡豆 PWN黄金曼特宁 星巴克菜单 咖啡豆种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4-11-03 09: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