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杯萃取」,这是在手冲咖啡的领域里常常会蹦出来的一个概念。很多咖啡的冲煮教学都会不时提及到这个词。可能大多数小白朋友会对它感到陌生,往往在网上检索出来的都是一些看不太懂的数字和图片,所以今天,前街就带大家回顾一下,什么是金杯萃取!
正如前街所说,金杯萃取属于一个概念,它所传达的是:咖啡是有一个最受欢迎的萃取范围,只要我们冲出来的咖啡处于这个范围里,那么这杯咖啡的味道,便是绝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甚至喜欢的。而之所以会有这个概念的出现,是源自于二十世纪,美国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1952年,美国咖啡协会联合洛克哈特博士(麻省理工学院化学教授)设立了一个咖啡冲煮委员会(Brewing Committee),这个委员会的目的在于对咖啡行业进行研究并推广。像前街天天提到的「一颗咖啡豆里拥有30%的可溶性物质」这件事,就是他们在1957年,发表出来的。

洛克哈特博士及其团队对咖啡豆的结构进行了解剖,发现在一颗咖啡豆里足足有着30%的可溶性物质,而剩余的70%则是不可溶的纤维物质。咖啡的可溶性物质就是可以被水萃取出来的物质,而不可溶纤维物质简单来说就是「咖啡渣」,化不开,萃不来,最后只能够丢弃或者用于其他途径(如充当肥料、除臭剂)。但随后他们很快就发现,这30%的可溶性物质好像不应该被尽数萃取。在不同程度的萃取下,咖啡味道也会随之改变。所以,他们开展了一项特别的偏好调查,给随机的美国路人品尝不同萃取程度的咖啡,然后选出他们最喜欢的那一杯。

调查结束后,他们马上对信息进行了整合,发现人们最喜欢萃取率在17.5%~21.2%区间,浓度在1.04%~1.39%区间的咖啡。于是,这份最受美国路人喜好的咖啡参数便成为了最初的“金杯准则”。前街现在这里简单科普一下萃取率和浓度:萃取率指的是一颗咖啡豆被我们萃取出了多少的可溶性物质;浓度则指的是这份咖啡里的咖啡物质含量多寡。但这个范围还是太过广泛,所以之后委员会又重启实验。只不过这次的调查对象是咖啡领域的专家,通过更严谨的品鉴与研究,最后咖啡的金杯范围得到了修改:萃取率上调至18%~22%区间;浓度则缩减至1.15%~1.35%这个范围里。而这份数据就是最终版本。下图是金杯萃取图,它告诉了我们一杯咖啡不同的浓度和萃取率,会搭配出什么样的味道。

咖啡的萃取率计算方式也很简单,只需要按照下面这个公式计算,就可以得出一杯咖啡的萃取率啦!(值得注意的是,浓度的测量需要使用浓度仪)萃取率公式为:咖啡液重(ml)✖️咖啡浓度(TDS)➗咖啡粉重(g)我们可以看到,图片中有着很多不同颜色的色块。位于图中央,颜色最深的便是金杯萃取的范围,超过这个区间就会被归纳为萃取过度,根据浓度的不同会有不同程度的苦味;低于这个区间则会被归纳为萃取不足,根据浓度的不同会有不同程度的酸味。因此,很多朋友会专注于将咖啡控制在金杯萃取的范围里。无论是萃取率还是浓度,只要不在这个金杯的萃取区间,他们就会认为这杯咖啡是不太好喝的。

但是!前街想说的是,金杯萃取仅仅是一个概念,一个由一群人的口味制定出来的标准。要知道,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我们无法确保所有人都喜欢同一种标准。所以,金杯萃取只能够作为一个参考,我们可以通过它来更好的认识咖啡萃取,但不能将这套理论套用在所有的咖啡上。处于金杯范围里的咖啡不一定好喝,位于金杯范围外的不一定难喝。只要冲出来的咖啡我们自己觉得好喝,那它就是属于你的“金杯咖啡”。即便它不在金杯的范围里!
本站推荐: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波旁咖啡
蓝山咖啡
天堂鸟咖啡豆
曼特宁咖啡豆
PWN黄金曼特宁
星巴克菜单
咖啡豆种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4-04-16 17: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