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手冲咖啡的冲煮过程一直是一个极具观赏性的过程,因为大多数的注水方式都是刚柔并济。咖啡师会使用温文尔雅的手法,注入极具冲击力的水流进行萃取。在这个过程里,人的动作和被冲击的粉床会形成一个鲜明的反差。所以可以说,它极具观赏性。
但注水方式千千万,有些方法可能并没有上面所说的那般文雅!例如今天要分享的“Rao Spin”,它就是一个看起来比较粗暴的冲煮方式!什么是Rao Spin?Rao Spin是一位咖啡大神分享出来的冲煮方式,Rao是这位咖啡大神的名称,全名为 Scott Rao(史考特·拉奥)。Spin则有着旋转、摇晃的意思!所以前街比较喜欢称它为“拉奥式摇晃法”。可能大家对史考特·拉奥先生并不熟悉,但他撰写的咖啡书籍的名气可是一点也不小!像《咖啡烘豆的科学》、《意式咖啡的萃取科学》、《咖啡冲煮的科学》,都是出自于他的笔下。在多重身份的转换下,他也常常被人们调侃:不会写书的咖啡师不是一位好的烘焙师。
说回冲煮法本身!Rao Spin是个以一刀流冲煮法为基础,然后在原有的方式上加入了搅拌、摇晃等人为影响因素的萃取方式。由于在制作的过程中这些人为操作不太雅观,所以相对常规的冲煮方式来说,它并没有太多的观赏性。但显然,它的传播甚广,毕竟是以咖啡味道为主,这些特立独行带来的缺点自然是可以忽略的。还有一个点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那就是史考特·拉奥先生并非该冲煮方式的发明者,他仅仅是将它发布于网络上进行分享(他在博客上也明确的说明了这一点)。真正发明这个方式的人不得而知,所以人们便将把这个方式传播分享的史考特·拉奥先生的名字进行命名。就跟阿拉伯数字不是阿拉伯人发明,阿拉比卡的发源地不是阿拉伯的道理是一样的。
而Rao Spin这个方式能够让人更简单的获得一杯美味的手冲咖啡,因为这套看起来较为“轻浮”的冲煮方式在背后其实有着一套十分严谨的萃取逻辑,对于新手小白来说,这将会是一个非常好玩的冲煮方式!那么接下来前街就来分享一下,这个拉奥式摇晃法应该如何操作吧!冲煮分享由于拉奥先生并没有在油管视频里列举出咖啡粉的粗细和水温的高低,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使用默认的参数!而前街在萃取过后的品鉴也印证了这一观点。所以,我们直接套用原来的参数即可~本次冲煮前街所使用的豆子是艾利达庄园的卡杜艾,虽然喝不起上万元的瑰夏,但同庄园的卡杜艾,还是可以造一造的!
研磨刻度:Ek43的10刻度,20号筛网的80%过筛率,细砂糖研磨而关于滤杯,我们最好使用树脂滤杯(大码的02最好)。为什么?因为它导热慢,等会我们上手的时候就不会被轻易烫到!
那么首先,我们往杯子里注入粉的三倍水量进行为期45秒的闷蒸!因为在闷蒸的同时,我们需要加入搅拌法进行搅拌!具体做法就是用勺子轻轻拨动粉层,让位于下方的咖啡粉也能够受到均匀的萃取。
时间到了以后,我们以绕圈的形式一口气将剩余的全部热水注入,直到注至目标的300ml!
可以看到,由于注入的水量高于下水速度,所以很快,水位就抬升了上来。
随后我们再次请出小勺子,将分布于滤杯杯壁上的咖啡粉给刮下来。(就是沿着杯壁绕一圈)
待液面下降至三分之二的时候,重头戏来了!我们拿起滤杯,进行摇晃!摇晃2~3圈即可。
2分20秒,咖啡就全部滴滤完毕了!可以看到,粉床十分平整,并没有出现堵塞现象。
接下来就是品鉴时间!这杯艾利达卡杜艾喝起来整体风味十分饱满!蜜桃的高甜,橙子的果汁感,绿茶的干净都有很好的表现出来,并没有任何萃取上的负面味道。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搅拌和摇晃的共同作用,它们使得萃取更加均匀。水具有惰性,在闷蒸,以及末段的下水都会因为咖啡粉的分布不均而导致热水大量聚集于容易流动的地方,形成通道效应。所以在闷蒸时搅拌拨开表面粉层,在末段下水时进行摇晃推平咖啡粉,都是能让热水均匀萃取的两个动作。咖啡可以因此获得一个合适的萃取率及浓度。但是,这对于磨豆机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因为人为扰动提供的力会比水流的更大,这会让极细粉拥有更多的机会跑到底部。当你的磨豆机质量不行,导致细粉过多的时候,那么这种冲煮方式将会非常容易造成堵塞,更容易产生过萃的现象。
因此,在你磨豆机质量不高的时候,最好通过加粗研磨或者筛除细粉等动作来规避堵塞现象的产生。不仅仅是对于Rao Spin来说,其他的冲煮方式也是如此。
本站推荐: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波旁咖啡
蓝山咖啡
天堂鸟咖啡豆
曼特宁咖啡豆
PWN黄金曼特宁
星巴克菜单
咖啡豆种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4-08-11 18: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