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前街在阅读有关咖啡烘焙的书时,注意到这样一句话:「烘焙咖啡有时会有点儿单调无聊,而一爆的出现总是令人兴奋。」
或许对于很多人而言,“一爆”这个术语看着有些熟悉实则很陌生,它作为咖啡豆开始“变熟”的信号,经常出现在前街日常的文章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咖啡在不同烘焙阶段的状态,以及各种风味的由来与形成。那么问题来了,“一爆”究竟是种怎样的声音呢?
为了亲自感受“一爆”的声音,前街特意准备了足量的咖啡生豆,回家后找来一枚平底锅,然后利用灶台的明火,打算以炒菜的方式进行“烘焙”,顺便还能为大家做一期「没有烘豆机,如何在家炒咖啡?」的实验,真是一举两得呀!!
(温馨提示:因为是简单粗暴的家庭模式,这里没有太多的严谨数据,更没有专业的测量设备,全程都会结合实际情况来判断如何调整火力,几时结束,所以出来的咖啡豆有可能夹生,有可能变糊,还有可能半生熟,让我们拭目以待。)
第一锅咖啡,前街选了一款日晒豆,埃塞的圣塔维尼。作为初次尝试,出于保险起见,前街打开最小的微火后,立即将半碗生豆倒入加热,开始计时。一边观察豆子颜色的变化,一边保持全程颠锅翻动,尽量让每个颗粒受热均匀。
大约在5~6分钟,部分生豆开始出现轻微变黄;第7分钟左右,半数以上的生豆才有明显变色,银皮也逐渐脱落,吹走银皮后,继续保持翻动。
但因为火力实在太小,咖啡豆吸热太慢,前街迟迟没有迎来“一爆”的声音,只好临时将火力稍稍调到小火,然后继续翻炒。大约在20分钟左右,个别生豆才开始变为棕色,直到22分钟时,第一颗咖啡豆发出了“啪”的爆裂声,随即平底锅内开始有烟冒出,并不断有“啪、啪、啪”的响声传出。
由于豆子为埃塞原生种,颗粒有大有小,一旦翻动不及时,很容易受热不均。在24分时,前街观察到一半的咖啡豆已经过了一爆,从棕色继续变深,而另一半却还处于黄褐色,仍未进入一爆阶段,为了防止变焦,最终选择在26分时出炉。熄火后,找一个不锈钢容器,快速将咖啡豆倒入冷却,以防其继续升温。
第二锅咖啡,前街换成了水洗的卡法森林,目标是中度烘焙,这支豆子的颗粒比较均匀,更易于把控受热。
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调节火力时先开启中火将平底锅加热,用手放在锅的上方,能感受到一阵热气时立即倒入生豆,然后将火力调至小火。(也可以滴一小滴水入内,如果很快就沸腾蒸发,说明锅内已经达到目标温度)
保持小火持续翻炒,4~5分钟左右生豆开始变黄,10分钟个别颗粒转为浅棕色,并散发出爆米花的香气,12分时,生豆开始出现一爆,前街立即将炉调成微火。随着爆裂声变得集中,烟雾逐渐增多,大约在14~15分之间,锅内的咖啡豆已停止发出声音,且完全变为深棕色,16分时结束烘焙。
正所谓,来都来了,听完“一爆”,自然也要听听“二爆”的声音了。于是,前街在炒第三锅咖啡豆时,目标定在中偏深烘焙,咖啡豆还是日晒圣塔维尼。
因为有了第二锅咖啡的经验,前街这次调节火力时依旧先用中火加热,倒入生豆后再稳定以小火翻炒,大约4~5分开始变黄,8分钟左右,随着生豆转为黄褐色,银皮大量脱落,锅里也飘出一阵淡淡的坚果香,到了第9分钟,个头较小的生豆开始进入一爆,并产生烟雾。
火力再次改以微火,继续翻炒。时间来到13~14分左右,大部分颗粒都结束了一爆,并在沉静1~2分钟后,可以听到细小的爆裂声音传出,说明咖啡豆开始进入中深烘焙阶段,翻炒约10秒,出锅冷却。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第一锅咖啡豆处于半生熟状态,不少颗粒仍偏黄,明显属于夹生;第二锅的色值相对比较均匀,趋于中度烘焙;第三锅咖啡整体为中度偏深,个别颗粒有局部烫伤和变燶的迹象,需要手动剔除。
(夹生和烫伤/变燶)
在经历几天的养豆期后,前街挑出明显夹生和变糊的咖啡,分别将这三锅样品都冲了一壶尝试。
第一壶是半生熟的圣塔维尼:研磨后的咖啡粉有爆米花、炒花生般的香气,冲出来的咖啡液颜色偏浅,入口只喝到少许的莓果酸和红茶感,几乎没有太多的“咖啡味”,明显是因为太多豆子夹生而导致咖啡萃取不足了。
第二壶是“中度烘焙”的卡法森林:研磨后闻起来有甜甜的烤面包和炒坚果香气,咖啡液入口首先是巧克力、蔗糖、榛果的甘香,略带微醺味,随着温度稍降,能感受到柑橘类的水果酸质,整体比较柔和,风味强度较弱。
第三壶是“中深烘焙”的圣塔维尼:研磨后能闻到柠檬和奶油曲奇的香气,咖啡液颜色最深,喝起来有果脯、烤榛果、焦糖等风味,香气甘醇而不苦,酸味不明显,但醇厚度偏低,没太多尾韵。
好消息:平底锅可以“烘”咖啡豆!!
坏消息:地上全是银皮,又要扫地了……
本站推荐: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波旁咖啡 蓝山咖啡 天堂鸟咖啡豆 曼特宁咖啡豆 PWN黄金曼特宁 星巴克菜单 咖啡豆种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5-05-13 18: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