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在冲咖啡这件事上,不同的人群会抱着完全不同的观点。
在一切从简的“老咖啡人”眼中,做一杯咖啡只用三步:磨粉-倒粉-注水,等滴完即可开喝,多一步都觉得是浪费时间;若从需要确保稳定出品的门店出发,比如前街就认为一杯好咖啡离不开对各项参数的拿捏,所以必须结合咖啡豆的特征来设定冲煮框架;
而如果你是一名狂热的手冲爱好者,那么大概率就会沉迷于各种刁钻的手法、器具以及复杂的数据当中,甚至自己总结出一套“独家萃取方案”。
相比以上三种有经验的人群,不少来到前街门店的朋友很多还处于未入门或刚入门的新手期。这类刚开始接触冲煮圈的“小白”,通常第一步会先到网上搜索各种手冲器具,学习各种冲煮方案,观看各种视频教程,甚至背诵某些咖啡上的专业术语,然后实操时才发现眼睛学会了,但手却没学会,而冲出来的咖啡也一塌糊涂。
针对这类朋友,前街不建议大家过多地去纠结用什么研磨度、什么手法、什么水温、什么萃取率,而是从找感觉开始,然后注意几个原则和细节,再搭配上适合自己口味的咖啡豆,先试着冲出一杯满意的咖啡来。
第一步准备必要的器具:注水用的手冲壶、隔住咖啡渣的滤杯和滤纸、研磨咖啡豆的磨豆机,以及带计时功能的电子秤,测热水用的温度计,还有装咖啡的分享壶(也可用杯子替代)。提到电子秤和温度计,很多小伙伴会视情况购买,但前街认为它们各自都扮演比较重要的角色,并且价格不算贵,因此如果你想针对性的提升冲煮水平,最好都备上。
在手冲咖啡豆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大致分为三类:酸的、平衡的、浓厚的。喜欢酸咖啡的朋友直接往花香、柑橘、莓果的方向调;追求平衡口感的话,可以选择同时带有水果和烘焙类香气(如吐司、坚果、巧克力)的豆子;而如果你更偏爱浓厚的咖啡类型,建议直接选择深烘即可。这里使用前街卡法森林,有花香、柑橘酸,以及轻微的瓜子仁和坚果的香气,属于中浅烘焙。
既然器材备好了,咖啡豆也有了,马上开冲~
称豆+磨粉:在研磨之前,我们需要先称量一杯咖啡的用豆量,这里使用前街日常出品的规格15g豆子。假设你选择不买电子秤,那么可以参考前街这篇文章「没有称?教你用一根勺子测咖啡重量!」,再结合家里的器皿做出判断。
称完咖啡豆,随即额外取2~3粒丢进磨豆机内研磨成粉,当颗粒接近白砂糖程度,再将剩余的咖啡豆全部倒入豆仓磨成粉。如果比砂糖要粗很多,就把刻度调细3~5格,要是比砂糖还细,就把刻度调粗3~5格。(这个方法只能帮我们大致地判断出研磨刻度,想要找到咖啡豆最适合的粗细,还得结合后续的冲煮情况。)
准备热水:虽然前街在很多文章里都聊到水温这个参数对咖啡风味的影响,但对于新手练习这一场景而言,背诵过多的数据只会让我们徒增烦恼,因此前街推荐大家直接选择一个保守的数值——90℃,它不仅同时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咖啡豆,也让我们尽量避免过萃和萃取不足的结果。如果没有温度计,将水烧开后开盖在25~30℃的室温下2分30秒~3分钟左右就会降到90℃。
注水:冲茶的时候,我们会习惯地结合茶叶量来倒入热水,其实咖啡也一样,水少了味道就浓,水多了就淡。刚开始尝试,前街推荐使用1:15的粉水比,即15g咖啡粉对应225g热水,如果觉得冲出来的咖啡太浓太苦,下次就多注点热水,让粉水比变成1:16或1:17。还是一样,没有配备电子秤的朋友可以参考前街另一篇文章「没有电子秤,咖啡该怎么盲冲?」,通过找感觉来判断注水量。
注水手法既是手冲咖啡中最基础的一部分,也是玩法最多样的一项参数,能使咖啡呈现出不同的调性,但当你还处于入门阶段,很可能完全搞不懂当中的“奥妙”。事实上,无需华丽的手法,新手期同样可以冲出好喝的咖啡,我们只要在2分钟左右的时间里确保热水都浇到咖啡粉上,并让它们充分接触即可。
比如前街惯用的三段式萃取15g卡法森林咖啡粉,对应的225g水量拆分成三次注入,电子秤的重量显示:30g、125g、225g。
当滴滤时间落在1分50秒~2分10秒,咖啡渣也形成了一个好看的“碗状”,喝起来浓度适中,就说明注水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如果你的萃取时间低于1分40秒,味道偏淡或偏酸,那可能是水流太大导致的,前街建议用温柔点的小水流冲泡;反之,时间在2分20秒以上,味道浓苦,有可能是咖啡粉被浸泡太久,下次可以加大水流绕圈。
当成功冲出一杯好喝的咖啡以后,就意味着你已经大致掌握冲煮的步骤,也说明对个别参数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在日后的操作中不断熟悉,并做出改进。而如果想提升自己的冲煮水平,就得试着认识它们是如何改变咖啡风味的,各项参数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然后在冲煮上灵活运用。
本站推荐: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波旁咖啡 蓝山咖啡 天堂鸟咖啡豆 曼特宁咖啡豆 PWN黄金曼特宁 星巴克菜单 咖啡豆种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5-10-16 17: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