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言道,一分钱一分货。放眼生活中的许多方面,这句话都是在理的,它也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消费观中。
前段时间,有位客人来到前街门店喝咖啡,在看过菜单后便发出了感慨:“那杯翡翠红标(75元)是什么,卖这么贵,一定比普通手冲(30元)好喝很多吧”。显然,这名小伙伴已经把「贵咖啡」和「好咖啡」画上了等号,并默认“价格越高,意味着咖啡的味道就越好”。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咖啡的价格,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1、品种
相信大家都知道,目前市面上出售的咖啡豆可以大致被分为阿拉比卡(Arabica)和罗布斯塔(Robusta)。

其中,阿拉比卡的衍生品种繁多,比如铁皮卡、波旁、卡杜拉等等,大多会栽种于800米以上的高海拔区域,口感温和且因不同的风土环境会表现出更多好的风味特点。但阿拉比卡生来就对种植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产量少不说,抗虫害病能力还很弱,甚至随时枯萎,这使得农户需要投入更多的管理成本去维护,相应的售价就会更高。
而罗布斯塔则主要种植在80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区,生长过程中不仅不怕虫害、暴晒,还可以密集式种植,收成时更具有“量大管饱”的特点,这也让罗豆能分布到更多的国家,并以相对低的价格广泛应用于深烘焙意式拼配或者速溶咖啡的原料当中。

2、生豆等级
无论咖啡的价格多高,或采用哪种萃取方法,咖啡豆始终是一种农产品,即然是农产品,那每个国家就会有相应的等级划分标准,生豆等级越高,价格自然就越贵。就目前而言,全世界咖啡生豆分级标准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大小、海拔(硬度)、瑕疵率。
比如前街肯尼亚小番茄、前街哥伦比亚蕙兰就是采用特定型号的筛网进行大小划分,这些国家认为颗粒越大的咖啡豆能更好地达到成熟状态,进而拥有更好的风味,让烘焙更均匀;

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等中南美洲国家则采用海拔高低的分级制度,由于咖啡的生长海拔越高,豆子的质地更坚硬、密实,吸取的营养也越多,风味便越突出,因而售价更高;
而像埃塞俄比亚、印度尼西亚这些国家就会用瑕疵率来划分生豆等级,瑕疵率越低,在市场上相对的价值就越高,比如前街PWN黄金曼特宁和前街林东曼特宁都属于G1等级,而前者还采用了1次机选+3次手选,让瑕疵率降到最低,颗粒更加均匀,售价便会比一般曼特宁要贵了。

除了生产国家的划分标准,一些大型庄园也有自己的一套分级制度,最有名的莫过于巴拿马的翡翠庄园,所有瑰夏生豆会被分为红标和绿标,以及庄园主从红标当中单独选出来的竞标,可以精细到具体地块的红标就比绿标价格更高,而竞标则因为拍卖的性质会比“普通红标”还要更贵,主打一个稀有。

3、产量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咖啡其实也不例外,就拿过去常被誉为“咖啡界爱马仕”的牙买加蓝山来说。为了将蓝山咖啡的品质标准化,牙买加咖啡局在蓝山山脉划出一片区域,严格规定:只有这个区域出产的铁皮卡咖啡才能叫做「蓝山咖啡」,经认证的种植范围仅有约6000公顷,占整个蓝山区域的1/3。
铁皮卡的产量本身就低,而种植环境又处于高海拔,因此产量将少之又少,外加采摘难度大、人工管理成本等因素,以及在日本后来的“推波助澜”下,使得牙买加蓝山的价格不断水涨船高,在那个咖啡馆还不普遍的年代一度突破每杯上千元。当然了,如今我国已有独立的蓝山生豆批次直接进口,而价格也随之变得相对“亲民”,比如在前街60元即可享受到一杯经典的蓝山手冲。

价格高低不等于一杯咖啡的“好坏”
通过前街以上罗列的几点不难看出,行业公认标准下的划分让咖啡豆价格有了高低之分,但其实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一杯咖啡的“好坏”却并非由价格决定的,而是要看它是否符合我们的口味。
前街就有这样一位熟客,平常多偏爱深烘焙咖啡,突然有一天却说想奢侈一把试试黑板上的金标瑰夏,而在前街递上咖啡后不久,她便面露难色地说:“好酸,下次不点了”。

不同产区、庄园、品种、处理法、等级、烘焙程度都会影响最终写在包装上的风味,我们在购买咖啡豆或点咖啡时首先会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挑选,浅烘焙也好,深烘焙也好,它们各自都有不同价位的代表:酸咖啡有亲民的耶加雪菲,也有贵得吓死人的竞标瑰夏;苦咖啡有蓝山这类昂贵代表词,同时也有经济实惠的巴西豆。因此,前街认为贵咖啡和好咖啡并没有划等号的必要,只要根据喜欢的类型来选,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咖啡」。
本站推荐: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波旁咖啡 蓝山咖啡 天堂鸟咖啡豆 曼特宁咖啡豆 PWN黄金曼特宁 星巴克菜单 咖啡豆种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5-11-28 16:49:00






相关文章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