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豆需要经过烘焙后才能成为可饮用的原料,再经过研磨冲煮才最终成为一杯风味香甜口感馥郁的咖啡。而 不同烘焙咖啡豆有着不一样的特点,烘焙度大致分为:浅烘、中烘同深烘。越深烘咖啡豆风味口感就越醇厚,酸度越低,而苦味就越高。前街带你了解如何去冲煮一杯中深烘焙咖啡,技巧什么的全部拿走!
咖啡烘焙的程度取决於外观呈现的颜色:浅、中或深色,虽然这并非最准确用来判断焙度的方法,有些咖啡天生会比其他咖啡颜色深一点或浅一点,但这还是最方便判断焙度的方法。选购咖啡时,你会预期不同焙度的咖啡有其各自的特性。
浅焙最能保留咖啡豆原始的特性
浅焙有着淡咖啡色、棕褐色的外观且烘焙後的豆子油脂较少,是所有焙度中酸质最明显且最鲜明的咖啡。
而不同地区生长的咖啡以浅焙呈现时,最能展现该支咖啡的品质,绝大多数品尝到的都是咖啡原始的风味,而这也是杯测常用浅焙豆测试的原因。
中焙具平衡的酸质与醇厚度
中焙咖啡较浅焙有着更深褐色的外观,咖啡的油脂也可能在表面就看得到。这种焙度的咖啡让烘豆师引出咖啡风味及香气外,还能平衡酸质与醇厚度,一样能从中焙咖啡品尝到咖啡原始的风味,但咖啡鲜明的酸质会因为烘焙过程而被饱满的醇厚度取代。
深焙呈现出饱满的醇厚度和浓烈风味
深焙有着深褐色甚至接近黑色的外观,呈现出像巧克力的风味,可以在外观看到咖啡的油脂。
深焙咖啡外观有丰富的油脂
当品尝深焙咖啡时几乎只能喝到烘焙时产生的风味,咖啡浅焙时的鲜明酸质会被深焙的醇厚度所取代。咖啡在深焙後,其原始风味几乎会消失,你很难在深焙咖啡中喝到咖啡的地域性风味,或是批次处理的风味特性。
每个人偏好的焙度都很不一样,不同焙度呈现出咖啡不同的特性,知道这些可以帮助你更了解不同性质的咖啡,无论你偏好的是浅/中/深焙。
可以试试看不同种咖啡搭配不同的焙度,尝试後才能知道什麽是你喜欢的焙度的咖啡!
研磨咖啡豆是冲煮咖啡的第一步,但也是不少人容易失败的一步,不是磨得太细,就是太粗,间接影响到咖啡的口感。想要精确的掌握咖啡粉粗细,建议使用能调整刻度的电动磨豆机,精准掌握研磨度。以小富士磨豆机为例,手冲咖啡粉最佳的粗细在3-4刻度中间,可以用细砂糖作为参照。
以小富士磨豆机为例,手冲咖啡粉最佳的粗细在3-4刻度中间,筛网通过率为80%
简单来说:
浅烘焙的烛芒:需要细研磨,90-91度水温
深烘焙的曼特宁: 需要中研磨-粗研磨,88度左右水温即可
不同冲煮方式与习惯都有其适合的研磨粗细程度,以冲煮方式区分,Espresso适合细研磨,滤冲式与赛风壶适合中度研磨,而法国滤压壶则适合粗研磨。如以咖啡粉在水中浸泡的时间长短而言,时间越长,研磨颗粒就要越粗;时间越短,研磨颗粒就要越细。但是这只是个大原则,平常不妨多多尝试,一定可以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冲煮方式与习惯。
如果研磨的粗细不一,由于细的咖啡粉末被水萃取的速率比粗的咖啡粉末还快,就会产生萃取时间无法控制的问题,也就是在同样的时间哩,细的咖啡粉末因为在水中浸泡时间过长,而已经过度萃取时,粗的咖啡粉末却因为浸泡时间不够,而导致萃取不足。这样的咖啡肯定不会是一杯好的咖啡。
下面分享四个技巧。
第一:低(温度低)
中深烘焙的豆子建议使用86至88度的水温冲煮。降低一些水温可以减慢萃取的速度,减少苦味物质被萃取出来。
第二:柔(水流要柔和)
柔和的注入水流,减少水流对粉床的冲击。要控制滤杯中水位的高度,在闷蒸之后缓缓的用较低的高度注水,然后让滤杯中的咖啡粉像在被浸泡一样。这可以令到萃取的节奏变慢,容易产生口感柔和,味道扎实的咖啡
第三:慢(慢慢地绕圈)
慢慢地从内到外再从外到内地把水浇在粉床上,过快的绕圈会增加水流对咖啡的搅拌作用,容易使中深烘焙的豆子苦味变重。尽量减少对粉床的搅拌,尽量让咖啡的味道通过浸的方式萃取出来。这样子可以有效控制苦味和涩味。
第四:粗(研磨粗)
粗研磨可以减少咖啡粉跟水的接触面积,使得咖啡在冲煮一开始就不容易因高温的水而带出苦杂涩味,再配合缓慢冲煮,延长萃取的时间,后段水温降低,再将风味和口感物质慢慢带出。
只是单纯从萃取原理上,浅烘焙的豆子,细胞的膨胀程度相对深烘焙要小一些,吸水性会弱一些。当水分和细胞相遇的时候,需要花更多地时间萃取到想要获取的物质,基本上,浅烘焙可以细研磨,深烘焙可以粗研磨,如果你的咖啡变得苦涩,可以尝试通过以上几点去调整中深烘焙豆子的萃取手法。
本站推荐: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波旁咖啡 蓝山咖啡 天堂鸟咖啡豆 曼特宁咖啡豆 PWN黄金曼特宁 星巴克菜单 咖啡豆种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5-04-26 14:5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