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前街在网上冲浪时发现,很多手冲爱好者喜欢在冲咖啡的过程中加入搅拌粉层这一动作,希望提升某些风味的萃取,比如咖啡的甜感。搅拌果真这么有效吗?使用搅拌技法时又有哪些讲究呢?
今天前街就来聊聊手冲咖啡的这一辅助手法:搅拌。
要说搅拌技法的兴起,那就不得不提2012年世界咖啡冲煮大赛WBrC冠军Matt Perger,以及后来“响应”这一搅拌法的咖啡界大佬们。
Matt在国外视频网站上传了一支V60滤杯的冲煮视频,当时他就使用了自称「土匪式搅拌Stir like a Bandit」的手冲技法。视频中可以看到,在闷蒸阶段,Matt借助了木棒以画十字的方式进行搅动。先上下,后左右,然后再上下,快速且用力地搅拌咖啡浆。
Matt的木棒土匪搅拌
来自挪威的北欧烘豆界父Tim Wendelboe,在个人YouTube频道上传的一则V60手冲教学视频中,也同样在闷蒸阶段使用了搅拌法。Tim还提到了搅拌目的,“我喜欢在闷蒸时搅拌咖啡,以确保所有粉末能充分湿润。”
除了北欧与澳大利亚的两位大师支持搅拌,来自美国的烘焙灵魂人物Scott Rao以及2017WBC世界咖啡师大赛冠军James Hoffmann也都支持搅拌这一辅助“手段”。另外,还有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咖啡师Amis,更是将“搅拌”做到了极致的代表人物。
咖啡萃取的标竿,是均匀性。关于手冲咖啡时的搅拌,通常会借用勺子、木棒等器具,对咖啡粉床施加一定力度的搅动和干扰。目的是通过借助外力来加大咖啡粉在水中的翻滚程度,让水更均匀地接触到每粒咖啡,从而达到“充分”萃取。
从分段萃取的方式来看,搅拌可以在两个冲泡阶段进行:闷蒸和主萃取的注水阶段。至于在何时搅拌、搅拌的幅度多大、搅动的角度与方向、搅拌的时长……这一系列问题,要回到萃取的初衷,「为何要搅拌?」。
在闷蒸阶段的搅拌,无论力度大小、搅拌方向如何,其目的都是让滤杯中每个高度的粉层都能浸润到水,进而减少浓度差,为后段的风味萃取做铺垫。
结束闷蒸后的主萃取部分,由于水量足以制造扰流,咖啡粉拥有更多“吸水”的机会,因此不必过于依赖搅拌动作。闷蒸后的搅拌一般会在结束第二段注水时进行,这时候的搅拌能为咖啡承担着排气功能,以达到更高的萃取效率。
为了验证以上思路,前街也进行了实验对比,分别采用不搅拌、闷蒸时搅拌、第一段注水后搅拌的三种方式对同一款咖啡豆进行萃取。这里前街选用了果丁丁合作社,15克咖啡粉,粉水比例为1:15,水温91度,研磨粗细为EK43s的10刻度。
不搅拌:总萃取时长是2分5秒,风味上柑橘调性明显,酸质上扬,尾韵带有蜂蜜的清甜。
闷蒸时搅拌:闷蒸注水结束后,用小勺子对咖啡浆进行单次搅拌(画十字:先上下、后左右),2分10秒咖啡液全部滴完。风味上是莓果、柠檬、绿茶,有淡淡的白色花香,甜感清晰。
第一段注水后搅拌:结束第一段注水后,同样用小勺子对咖啡浆进行单次搅拌(画十字:先上下、后左右),2分13秒滴滤完成。风味同样是柑橘调的水果酸,香气较弱,尾韵带有一丝甘草味,略微过萃。看来,此处的搅拌并没有起到正面作用。
搅拌法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细粉堵塞。随着咖啡浆受到越多的搅拌扰流,细粉往下迁移到滤杯底部堵住滤孔的几率就越大。因此,过度的搅拌不仅延长萃取时间,还加大了咖啡过萃的可能。
由于强制压榨咖啡的风味,搅拌技法对咖啡豆的品质要求很高,如果使用较差的豆子,很大可能会无限放大其负面味道。想让搅拌对咖啡风味的萃取起到帮助,除了恰好的动作,还要结合许多“刁钻”的步骤,比如细研磨、高水温、快速冲煮等。
正因为搅拌技法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难以用精确数据进行衡量,大家操作时手法各不相同,运用到自己的设备和豆子上往往出现大相径庭的结果,自然就不具备普适性了。前街认为应该先充分了解自己豆子的属性,结合滤杯特点,再来决定是否搅拌、如何搅拌为好。
前街咖啡馆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口烟墩路保安前街10号

本站推荐: 咖啡豆 瑰夏咖啡 星巴克菜单 手冲咖啡和咖啡机区别 十大最好喝的咖啡豆 深烘和中烘哪个好喝 星巴克最好喝的前十名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咖啡豆种类 拿铁速溶咖啡 咖啡蜂窝煤 重庆杨家坪咖啡 工业革命中的咖啡和糖 杭州拱墅区网红咖啡厅 粉色咖啡厅女生 别人一年四季喝咖啡 瑞幸咖啡孙运英 无咖啡因可乐叫什么 咖啡胃不舒服吃什么 星巴克全自动咖啡机 雀巢咖啡太苦 滴滤咖啡和美式咖啡 手冲咖啡壶品牌推荐 咖啡机众筹 咖啡挑花小猫 奶茶店咖啡勺 咖啡 咖啡因含量 咖啡因会影响生理代谢吗 18年代的咖啡杯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3-06-21 18: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