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前街第一次玩意式咖啡机时使用的是无底手柄,模仿着老师一顿操作后按下萃取键,看到第一滴浓缩缓缓落入杯中,心里乐呵呵的以为这把稳了。可没想到,垂直的液柱忽然向外喷出一条颜色很淡的细小水流,咖啡的流速也变得忽快忽慢……这时只听到站一旁的老师说:又喷了是吧~

为什么浓缩液会突然喷射呢?
就跟人们遇到困难时会形成逃避心理那样,在高强的压力下,水流也会优先寻找阻力最小的路径来走。一旦粉饼的某个地方密度分布不均,加压后的热水将会直奔最脆弱的位置,接着从粉碗底部的一角快速喷射而出。

(出逃的咖啡液~)
如果这时正好使用了无底手柄,你会发现这部分咖啡很快变淡变白,越往后液体释出的状态就越激烈,甚至溅得到处都是,这就是咖啡师口中经常出现的「通道效应」。
除了喷溅,通道效应伴随而来的就是咖啡的不均匀萃取。当取下手柄后,我们有时候看到粉碗内有积水,或者咖啡渣上带有一些细小的孔洞。品尝浓缩时,入口通常表现出香气弱、body薄、有杂味,并带有尖酸、水感、焦苦、发涩这类让人不舒适的口感。

哪些情况会导致通道效应?
无论是视频教学还是科普文章,我们总会被告知布粉对于浓缩萃取的重要性。布粉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咖啡平整而均匀的分布在粉碗当中,让热水可以公平地渗透每个颗粒,进而让它们的萃取状态尽可能保持一致。但往往越是简单的细节,就越容易被忽视。
要知道,不只是粉饼穿孔才算通道,粉饼与粉碗之间产生空隙也算通道,布粉后的磕碰常常也是导致“穿洞”的罪魁祸首。
理论上,布粉均匀的前提下,水受到的阻力越大,流速就会越慢,那么萃取得到的风味通常就会越丰富。但当咖啡粉研磨过细时,填压过后的粉层密度将变得很高,对水产生巨大的阻力,等到了正式萃取阶段,高压下的热水迫切地需要一个出口,便从粉饼中找个比较薄弱的地方钻过去,又或是沿着粉碗边缘偷跑出来。
如果我们无法确定研磨刻度是否找对,也可以参考浓缩咖啡萃取公式的时间来判断:1:2粉液比,时间25-30秒,粉量看粉碗的容量。像前街使用的粉碗合理容量为20g,那么就以20g咖啡粉萃取40g咖啡液,时间控制在25-30秒。如果咖啡液迟迟没能滴出来(超过7秒),最终的萃取时间也超过了35秒,浓缩后段明显泛白,则说明是研磨过细而导致的流速太慢,就得把咖啡粉磨粗一点了。
在研磨意式咖啡粉的过程中,剧烈的摩擦会产生静电(磨豆机的研磨质量也会影响),后果就是颗粒较轻的咖啡粉会抱团,形成块状物。尤其是在湿度较高的下雨天,加上研磨的是油脂丰富的深烘焙咖啡豆,这类结块现象最常发生。
看到这里,可能有小伙伴心想,如果用无底手柄做浓缩才容易出现喷溅的话,那换一个有底的分流手柄是不是就能解决了呢?
因此,“为了避免产生通道效应而改用分流手柄”的做法,其实更像是在掩耳盗铃~
前街咖啡馆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口烟墩路保安前街10号

本站推荐: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波旁咖啡 蓝山咖啡 天堂鸟咖啡豆 曼特宁咖啡豆 PWN黄金曼特宁 星巴克菜单 咖啡豆种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4-06-05 18: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