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第一次喝拿铁是什么时候,或许很多人早已没了印象,但前街对此还记忆尤新,第一眼看到精致的拉花先是让人眼前一亮,抿了一小口是油脂散发出来的微微甘香和苦韵,等喝下第二口时,先前的浓苦却化作醇香与细腻,搭配热牛奶的清甜,在口腔中呈现出了恰到好处的平衡,喝完后还有一丝奶油巧克力般的回味。
正如西方那句名言,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咖啡也一样。对于好喝的拿铁咖啡,或许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标准答案,有的朋友喜欢它的量大管饱,也有人钟意它的醇香与平衡,还有的则是着迷于那一个个精美的拉花。
相反,对于一杯难喝的拿铁,人们的答案却是大同小异,要么是咖啡太苦喝不下去,要么就味道太淡(水)毫无食欲,又或者是两者兼具,也就是又苦又淡,这是怎么回事呢?
拿铁咖啡的配方
前街门店标配使用自家的向日葵·暖阳拼配,它采用了中深烘焙,制成拿铁出品的要求是要有香草、奶油巧克力、焦糖曲奇的风味。
基于此,我们先利用意式浓缩的常用公式:粉液比例1:2,1g咖啡粉获取2g左右的咖啡液,时间在25~35秒之间,然后将其套在实际萃取中。像前街使用双份粉碗会盛20g咖啡粉萃取40g浓缩,时长控制在27~33秒,且萃取全程中无异样(通道效应、喷溅、流速不稳)。
如果是出品热拿铁,前街会按照1:5.5的比例,往奶缸中倒入220ml鲜奶并打发至55~65℃,同时带有0.3~0.5cm奶泡的程度,最后与浓缩均匀融合装在一个陶瓷杯并拉上一个端正的图案。
而当做的是冰拿铁,那么我们会采用3粒冰块打底,咖啡和牛奶的比例控制在1:5,先倒入200g鲜奶,然后才淋上40g咖啡液,以保留漂亮的分层效果。
以前街的经验来看,只要咖啡豆和牛奶的搭配选择得当,并稳定控制浓缩咖啡的萃取以及把握好牛奶的比例,做出一杯好喝的拿铁其实很简单。换言之,做好的拿铁味道不对,那么问题必定是出在前面这几点,下面,让我们来一一破解。
首先,拿铁太苦是什么原因?
众所周知,在不加糖的前提下,拿铁是所有花式咖啡里面最不苦的一款,因为它兑入了大量的牛奶,咖啡味往往并不突出,而当我们确实喝到了明显苦味时,说明问题大概率是出在意式浓缩上,要么咖啡豆的烘焙程度太深,要么萃取参数没有找对。
关于前者,除非你购买的是黑到滋滋冒油的极深烘咖啡豆,为了保留更多咖啡豆自身的风味,其实市面上常见的意式配方大多采用中深~深度烘焙,最多是刚好二爆出炉,由这类产品制作的意式浓缩往往会有着丰富的油脂、轻微的酸质、以及中等的咖啡甘苦味,在与牛奶中和后能形成一个兼容的口感,并不会突出任何一方。
一般来说,让拿铁变苦的“罪魁祸首”通常出在浓缩的萃取上,最常见的就是流速太慢(按以上公式萃取时间超过35秒)、通道效应、液柱喷溅而导致过萃的情况。
曾有顾客向前街反馈,说自己平时做的拿铁挺好喝的,可突然有一天味道却变得特别苦,而且不香,咖啡豆在赏味期内,萃取参数和比例也跟往常一样,就是不知道哪里出问题。最后一番询问才得知,原来扣下来的粉饼已经穿孔,说明萃取时出现了通道效应,可能是咖啡粉结块,才导致的咖啡过萃发苦。这时候,对应的解决方案就是调粗研磨度,又或者利用外力将结块的咖啡粉打散。
拿铁口感太水or太淡,怎么办?
从咖啡师的角度来看,一杯拿铁的浓郁度决定于两个方面:牛奶和浓缩。对于拿铁来说,占比最大的牛奶自然是关键的一环,若想让咖啡浓郁且香醇,我们建议优先选用全脂鲜牛奶,因为相比常温奶或脱脂奶,全脂奶含有更高的乳脂肪量,打发后的泡沫层更绵密,稳定性更好,而且为咖啡提供的口感也更饱满。
实际上,除了牛奶的质量问题,浓缩的萃取不足同样会使得拿铁变水或变淡,这类情况通常出现在SOE上。前街曾有一次就是用了烘焙度偏浅的花魁8.0制作SOE拿铁,尽管已经缩小牛奶的比例,但做出来的口感依然寡淡无比,就像一杯带着点柑橘、焦糖香的热牛奶,显然就是因为烘焙度太浅而导致萃取不足了。
所以当我们使用主打果香调的单品咖啡豆制作大杯量的拿铁时,最好选用对应的SOE版本,这样才不容易“翻车”。
为什么拿铁会又苦又淡?
这种情况通常跟前面的SOE相反,往往是因为咖啡豆的烘焙度偏深,浓缩的口感整体呈厚重和焦香调性,后段物质往往以苦涩、木质、杂味居多,如果采用萃取率较高的比例,那么浓缩极有可能会形成过萃。
比如有的小伙伴喜欢用18g粉萃取40g咖啡液,这时粉液比大约落在1:2.22,一来使得咖啡发苦发涩,再者,增加的液重也意味着含水量变多,所以咖啡的浓度会降低,做出来的拿铁自然就又苦又淡了。
如果你觉得自己做的拿铁也存在这种矛盾的口感,那么不妨试着减少一点浓缩的萃取量,比如减少5g液重,让浓度提升,这样既避免了过萃,也让拿铁的口感更厚实。
本站推荐: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波旁咖啡 蓝山咖啡 天堂鸟咖啡豆 曼特宁咖啡豆 PWN黄金曼特宁 星巴克菜单 咖啡豆种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5-03-13 17: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