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拉花图案能给牛奶咖啡在视觉上带来不小的提升,所以大多数咖啡馆在出品一些杯量较大的热奶咖时,拉花往往是一个标配。但是呢,大多数并不等同于所有,如果是常去探店的朋友应该不难发现,一些咖啡馆出品的澳白是不带拉花图案的。下图右边那一抹白点的极简液面就是没有拉花的澳白,在多年的潜移默化下,“拉花是奶咖标配”已经深入人心。所以不少朋友在前街门店喝咖啡的时候,总会探讨起“为什么有些咖啡店的澳白不做拉花”这个话题。其实不只是拉花,每家咖啡店出品的澳白杯量大小、制作方式都不尽相同。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每家咖啡店、每位咖啡师对澳白的理解都有所不同。而造就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是澳白咖啡本身的“定义”就比较多。众所周知,有两个国家一直在争夺澳白的归属地,即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它们都坚持自己是澳白的发源地。新西兰人Fraser McInnes声称,澳白是他在惠林顿一家名为Cafe Bodega的咖啡店工作时,误打误撞创作出来的咖啡。因为他一不小心将卡布奇诺的奶泡打薄了,于是就取了这样一个名字。(虽然事实是早在1984年就已经有这样一杯薄奶泡的浓郁奶咖出品,但因为当时的信息不够发达,所以他的经历就这样被写进了一些咖啡起源教材里。)而澳大利亚咖啡师Alan Preston则反驳道,澳白是他在悉尼开的一家叫Moors Espresso Bar咖啡馆里所研发的,早在1985年就已经写在菜单上了。他们在出品澳白时会使用与拿铁一样容量的杯型,主要区别就是澳白的奶泡会更薄一些。
截止至今,澳白的原创之争依旧没有落下定论,所以这才导致每家店的澳白出品标准不同于其它的咖啡,有着非常大的浮动,其中就包括了拉花与否。但又不只是这样。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得知,虽然不同国家的澳白标准有所区别,但无论是新西兰还是澳大利亚,他们各自研发的澳白咖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奶泡非常单薄。而这也是澳白能够与拿铁、卡布奇诺区别开来的最主要的标志性特征。前街之前曾分享过,不同厚度的奶泡会给咖啡带来不一样的质感,因为不同的厚度会让我们一口喝入的咖啡液量产生变化,同时触感也会有所区别(详情可以翻阅前街以往文章,这里就不过多赘述)。而澳白因为“搭载”的是非常薄的奶泡,所以即便是轻抿一小口,我们也可以轻松喝到躲藏在奶泡下的咖啡液。这能让咖啡喝起来的质感犹如天鹅绒般的丝滑、细腻。但单薄的奶泡会带来一个操作上的难题,就是--不太好拉花。奶泡的厚度除了能改变咖啡的质感以外还会影响拉花时的难度,因为奶泡的厚度决定了拉花时的流动性高低。当奶泡越厚的时候,拉花时的流动性就越低;奶泡越薄的时候,拉花时的流动性则越高。过厚和过薄的奶泡都不适合用来拉花,前者是因为流动性过低,做不了过于复杂、精致的图案,后者则是因为流动性太高,很考验咖啡师的拉花功底。在拉花熟练度不够高的情况下,过高的流动性会容易导致图案在“绘制”的过程中产生偏移、或者变形。所以拿铁是制作拉花最为适合的牛奶咖啡,因为它的奶泡厚度适中,不仅具备着绘制细腻复杂图案的能力,同时流动性还不会很高,很好掌控。而澳白的奶泡厚度仅有0.3cm~0.5cm,如此单薄的奶泡做起图来就如前街所说,非常容易翻车。所以,可能有咖啡店为了减少翻车的风险,会直接选择不给澳白拉花。当然,这个原因的占比是极小的,毕竟拉花并不是什么难事,坚持几天的重复练习就可以做到用极薄的奶泡绘制出精美的图案。很多咖啡店澳白不拉花原因更多是为了缩短出品时间,或是将消费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咖啡本身。当转移视线的拉花图案被移除以后,消费者就能更好地将注意力放在咖啡本身的味道。综上所述!一家咖啡店的澳白是否拉花取决于多重因素,这与咖啡店的定位、咖啡师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无论是否拉花,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能让消费者拥有更好的体验。所以只要咖啡好喝,有没有拉花其实是没有太大的关系,毕竟拉花是否存在并不会影响一杯咖啡的好喝与否。除非,你是冲着拍照打卡而点上的咖啡,那就务必在下单前与咖啡师交流一下,防止澳白的出品与预想中的有所差异~
本站推荐: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波旁咖啡
蓝山咖啡
天堂鸟咖啡豆
曼特宁咖啡豆
PWN黄金曼特宁
星巴克菜单
咖啡豆种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5-05-04 16:5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