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牛奶咖啡的小伙伴,对Dirty肯定不会陌生。尽管前街未在菜单上列出“Dirty”的大名,但很多懂行的朋友在进店后都会主动下单这款饮品,毕竟它早已风靡全国,甚至成了不少咖啡店的金字招牌。
面对第一次品尝Dirty的顾客,不少咖啡师总会在端上咖啡后急切地说道:“无需搅拌,建议喝的时候大口喝……尽快喝完噢~” 这是为什么呢?
同样是牛奶+咖啡的简单组合,作为“新生代明星”,Dirty自出道以来,就凭借着标志性的外表和极好的风评一跃成为精品咖啡馆里的“常客”,有时销量甚至一度超过了澳白、卡布奇诺等老牌选手。那么,Dirty究竟有什么魅力让大家对它如此情有独钟呢?想拆解咖啡师对Dirty“喝前提醒”背后的原因,前街认为要从它的发明开始说起。
Dirty(脏咖啡)的由来
前街查阅资料发现,“Dirty”一词最早是在2010年被用于咖啡上的。
在一部名为《a flim about coffee》的咖啡纪录片当中,电影先后采访了世界不同城市的咖啡师,其中,来自日本的田中胜幸(Katsuyuki Tanaka)就讲述了他的咖啡馆Bear Pond Espresso,以及由他开店时就开始制作的特色产品,一种让浓缩落在牛奶上的咖啡做法,菜单上标示为“B.P Dirty”。
据说,Dirty的出现是因为当时有顾客向田中胜幸反馈,冰拿铁一旦有冰块融化,就会导致咖啡的口感变差,从而激发出他的灵感,结合店内的意式拼配豆,以大粉量、低萃取率呈现的浓缩咖啡——“Angle Stain”(天使之污)和牛奶,创作出“无冰版本”的分层拿铁。
最初,B.P Dirty 只在每天下午 2 点开始供应,由田中胜幸亲自萃取,仅提供 20 杯,所以知道的人并不多。2011年,他在自己写的书《Life is Espresso》中正式介绍了“Dirty”的概念,主要指当意式浓缩进入牛奶时,就像把咖啡“弄脏”了一样,才让脏咖啡被更多的人所认识。
虽然田中胜幸发明的“脏咖啡”很快成为了店里的热门款,但却未在日本境内广泛流行开来,而是被香港和泰国的一些咖啡师学习和借鉴,然后将这个概念传到了其他地方,并开始“生根发芽”。
Dirty的演变
Dirty初到国内时,其实同样未得到太多关注,只在小范围内传播,几名咖啡师在工作之余,顺便研究它的制作技巧和逻辑,喝了几次后才发现了这杯脏咖啡的魅力,并分享给更多的客人。
随着Dirty的口味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这杯饮品也自然而然地从隐藏喝法摇身变成咖啡店内的固定菜品,并在各家精品咖啡馆流行开来。与此同时,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咖啡师也做出不同的改良,比如更小的杯量、牛奶的升级、使用冰杯、改成单品咖啡豆等。渐渐地,这杯“脏咖啡”就演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了。
为什么Dirty第一口要大口喝?
与其他追求“完美融合”的传统奶咖结构不同,一杯刚做好的Dirty讲究牛奶和咖啡的“独立存在”,它会利用制作技巧,让品饮者从视觉、触觉,以及味觉上全方位感受这两个关键元素带来的反差感。
视觉上,深棕色的浓缩咖啡包裹着洁白的牛奶,并随着油脂滑落杯壁,形成一道道由“黑”到“白”的渐变纹路;触感上,刚萃取好的浓缩咖啡仍保持着温热,杯中的牛奶也还是冰凉,冷热的温差让dirty的口感尽显刺激。
正因为espresso更完整地停留在顶部,丰富的油脂包裹着清甜的牛奶,只有在这时大口喝下,我们才能感受热浓缩和冰牛奶在口腔中的碰撞交融。先是咖啡多牛奶少的焦香和醇厚,味道从苦到甜,先浓烈后柔和,刺激感消散后,咖啡仿佛也变得更容易入口,即便整杯喝完,还能留有两者的余香。
而如果一开始就小口小口地细抿,想必喝到只会是苦苦的油脂和味道浓烈的意式浓缩,好几口之后才轮到牛奶上场,要是喝的再慢些,Dirty还会随着咖啡下沉变成奶茶色,而牛奶也成了常温状态,那么自然就会失去喝Dirty的乐趣了。
所以说,那些苦口婆心让你“大口喝”、“尽快喝完”的咖啡师,并非刻意在设下“规矩”,而是希望每位点Dirty的顾客不仅能感受到咖啡给味蕾带来的极致体验,同时在它最完美的状态下享用完毕。
本站推荐: 耶加雪菲 花魁咖啡 瑰夏咖啡 波旁咖啡 蓝山咖啡 天堂鸟咖啡豆 曼特宁咖啡豆 PWN黄金曼特宁 星巴克菜单 咖啡豆种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5-05-14 17:32:44